福林绿洲童年的记忆

作家简介

卢林洲:网名“福林绿洲”,男,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年开始写新闻、散文及小小说,先后有余篇文章发表于国家、省、市级报刊。

《童年的记忆》

作者:福林绿洲

《童年的记忆》

作者:福林绿洲

编辑:梦中的绿洲

在老家村子的西头有一条河,顺着河向上走便是山。那河、那山是我们儿时的乐园,是我们梦想起飞的地方,那里留下了我们无数的欢声笑语。

春天到,杨柳吐绿,丝条垂岸,仿佛给河道梳上了长长的辫子。最难忘最好玩的是用柳枝做成的柳笛,折一枝较粗的柳条,用手在枝条上轻轻搓上几圈,待外面的绿皮一松动,再把枝条头上的嫩皮抠掉一点,用牙齿一咬、一抽,白白的枝就抽出来了,然后用小刀把枝条的两头割整齐,任选一头刮掉一层皮,这样柳笛就做成了,轻轻一吹就会发出悦耳的响声。于是,我们便会用这自制的乐器来个吹笛比赛,看谁吹的曲调最复杂、最优雅、最连贯、最动听。

夏天,我们最爱去爬山,在我们的家乡有一座名叫高岭的山,山头最高处,有两块一黄一黑的大石头,相对而立,象牛头,于是,我们总爱抢着爬上去,看谁先骑在上面,嘴里念念有词:黄牛角、水牛角,越牴越往恶,牴赢了牵回去,牴输了杀肉吃……

秋天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很多“山货”都熟了。记得小时候,我们最喜欢到山上去采摘“八月炸”,只要一遇见它,不论是青的,还是熟的,统统揽入兜中,熟的慢慢品尝,青的便会藏于米缸里或稻草堆中,少则二三天、多则五六天就会“沤黄”,然后用手轻轻一拧就开,即可吃。味道比香蕉还纯正,美中不足的是籽多肉少,但数量不限,多吃几根就是了。伙伴们都戏称这是随州地产香蕉。

冬天,一片冰天雪地,山上不能去,地里去不了,河里的水也结冰了,但那里却成了孩子们玩耍的世界,大家在冰上滑冰、堆雪人、打雪仗,你一雪球砸来,我一冰块扔去,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如今,现在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虽然玩具很多,可我明显的感觉孩子很孤单,一有人来就不想让走了,做大人的,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但不知道他们将来有没有这些值得回忆的……

“山货”的营养

在我的老家——随南古城,一年四季都有采不绝、吃不完的“山货”。

小时候,我们兄弟三个总爱跟湾子里的伙伴们一有空隙就往田边、地头或山上跑,去采摘各种各样的“山货”,一饱口福之外,还常常带回家供大人们作“零食”品尝。

抽毛尖,是我们这帮山里娃的最爱。春夏之交,田坎山腰,随处可见,在儿时上学、放学的路上,或放牛的间隙,总会一边唱“抽啊、抽啊、抽毛尖,一直抽到碾子湾……”的儿歌,一边大把大把地去抽这种绿色植物,剥开外皮,里面就是可以吃的芯,一长条状如棉花的东西,入口是一种软绵的清甜;与之搭配起来吃的另外一种“零食”,就是“月亮棚”,也称“长长苔”,学名叫刺玫、蔷薇(果实叫金樱子,俗名又叫蜂糖罐。可入药,可酿酒,闹饥荒的时候还可以磨成粉充饥。)。是一种带刺的灌木状植物,掐下它在春雨之后长出的嫩嫩的青苔,剥去带刺外皮,就可以享用了,一样的脆甜可口;与其并提相论的还要数挖“鸡腿”了,一种类似萝卜婴子的山里植物,用铲子或锄头将其挖起,剥去根的外皮,便显露出白嫩嫩的肉状根,咬上一口,一个字:爽……

提起“狗屎泡子”(一种刺藤上结的果实,也有称为“鸡屎泡子”的。),我至今还不知道它的学名,只晓得味道比较甜美,与“桑子”(桑树上结的果实)一样,熟透了为黑色,未熟时呈红色,形状相似“麦泡子”或“栽秧泡子”,还有点像现在的草莓,但没草莓大,味道也不同。儿时的我们为了吃个饱,竟然吃得嘴唇发黑,双手染紫,还不肯离去……

当然,吃得最多、时间最长的还得数“三月子”、“四月子”、“五子”和“白桃”、“毛桃”、“仙桃”以及“六月桃”了。而最想让人看到、最想尽快吃到嘴的莫过于那一颗颗白里透亮、恰似珍珠般的“凉水当”和那“黑珠子”般的野葡萄、火一样红遍山岗的山楂果了,至于杏子、李子和拐枣,不知道是过去吃的太多,还是酸牙、麻嘴的缘故,至今一想起来就会自然而然地流口水。

要说八月炸,顾名思意就是八月份炸开、成熟,味道那是如何如何鲜美,只长在深山老林,或河边、密草刺洞中。但我们只要一遇见它,不论是青的,还是熟的,统统揽入兜中,熟的慢慢品尝,青的便会藏于床麦草里或稻草堆中,少则二三天、多则五六天就会“沤黄”,然后用手轻轻一拧就开,即可吃。味道比香蕉还纯正,美中不足的是籽多肉少,但数量不限,多吃几根就是了。伙伴们都戏称这是随州地产香蕉。学名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近成熟时采收,晒干,或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用时打碎,疏肝,补肾,止痛,利尿,杀虫。主治胃痛,疝痛,睾丸肿痛,腰痛,遗精,月经不调,白带,子宫脱垂。用于脘胁胀痛,经闭痛经,小便不利,蛇虫咬伤。

再说绵枣糕,属老家特产,它是一种俗称绵枣子的山里植物做成的。绵枣子形似野蒜,茎灰白色,有叶4-5片,扁长,呈青色;茎下有实,似枣状,蒜瓣大小,外裹有黑皮,实下有须,喜山地阴坡、耐寒。小时候,每到春节前后,母亲便撂下手中没忙完的活计,挎着竹篮,手拿铁铲,冒着寒风上山,为我们准备过节的绵枣糕。那时节,农村生活艰苦,孩子一年到头很难吃上糕点,为了给孩子们解馋,每家都要根据不同时节,为孩子们自备一些吃食。经过母亲的几天忙活,绵枣糕就做好了,锅一打开,一股香甜扑鼻而来,围锅待望的我们,见到那黑乎乎成糊状的东西,早已口水不止。这东西既可用碗盛着吃,也可用炒熟了的小麦粉沾着吃,各具特色,别有风味。母亲怕我们一下子吃完,总是把熬好的绵枣子用瓷罐装好,藏到柜橱里,零零星星可供我们吃上一冬一春。所有这些,对于当年不知道什么是辣条、泡泡糖、巧克力,几乎没有零花钱的我们这些孩子们来讲,它们就是我们当年最好的“美味佳肴”了。

大山情怀

每当有人问我“来城里这么久了,怎么口音还没有变呀。”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这是不忘山里人的本色呀。”

其实,象我们这些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的确对大山有着别样的情怀。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兄弟三个根本没有零花钱、没有压岁钱,但我们就凭借着“靠山吃山”、“就地取材”的挣钱办法,不仅将挣得的钱一部分上交给大人,一部分交自己的学费、购买作业本、学习用具。有时也拿自己挣的钱扯件把儿衣裳……

扒蜈蚣就是我们挣钱的主要途径之一。记得小时候,每年的清明节刚过,我们兄弟三个就会同湾子里的伙伴们一起扛着锄头,带个透明玻璃瓶子,跑到很远的山上棵垅子里、石缝边、枯树叶下、石板下或松散的黄土地里扒蜈蚣,有时一扒就是一整天,中午饭就不吃,要是觉得饿了就顺手卡一把“月亮棚”(也称“长长苔”)或“三月子”充饥,晚上回家还未进门老远就会叫:“妈,我饿死了”!每每老妈都会应一声“就在烧火呢”……然后,我们兄弟三个就会在煤油灯下,把一天扒的蚣蜈拿出来用竹签撑直再把大竹子从中间一劈为二,竹子的一头还是相连着不全劈开,把撑好的蜈蚣分大小夹到竹子中间,排成一排再系住竹子的另一头。挂起来风干后再拿到街市上去卖,遇到一个丰收的季节,还能收入二、三十块呢!

再说地耳,有多种叫法,如地塌皮、地朵、地踏菜等。《本草纲目》中地耳叫地踏菰。明代鲍山在《野菜博录》里叫它鼻涕肉。在老家随南古城地耳叫地两皮,梅雨里,我们总爱披一身蓑衣,戴个斗笠,挎着菜篮,低头弯腰地在田野里拾拣地两皮。梅雨过后,从山腰拣来的地两皮,要用竹筛将杂物筛掉,然后才能拿到集市上去卖。有时,母亲为了慰劳我们兄弟几个,也适当地选一些进行小炒或下汤,并经常告戒我们“在饥荒年代,地两皮是一种填肚皮的好食物。”直到后来,我看了明代王磐编著的《野菜谱》上有一首描写地耳的歌谣叫《地踏菜》:“一名地耳,状如木耳。春夏生雨中。雨后采,熟食。见日即枯没。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东家懒妇睡正浓。”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了母亲当年说那句话的含义。

提起黄荆条,应该算是我们秋天的“钱囊”。传说有一个皇帝,有一天外出巡视,走小径道,由于黄荆条树枝挡路,行走不便,一气之下,皇帝咒骂道:黄荆条,黄荆条,断你“千年锯不成板,万年架不得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至今。确实,黄荆条属于灌木林,成材的黄荆条树实属罕见。但是每年的春天会从根部生出几根一米多长的嫩条来,这些嫩条又细又直,到了秋天,我们便进山将荆条削回来,编一些筐子、篮子之类的用具,或直接将荆条打成捆,挑到供销社去卖,一百斤可以卖一块多钱呢!

捡橡子橡碗比较容易来钱。我们村里里外外长的都是栗树,外观像板栗树,比板栗树长的高、长的粗。栗树的果,我们叫它橡子,橡子长在橡碗里,像戴草帽的小孩藏在树枝上。橡子由青到降红时,橡子就熟了。熟了的橡子无声地从橡碗脱落,风一吹,扑扑嗒嗒,遍地皆是,橡碗却留在树枝上随风摇曳。等到霜打百物,秋风扫落叶时,橡碗也就坚持不住,脱枝而下。也有个别顽固的到来年新叶登上枝头时,老橡碗还在枝头悠然无漾。橡子、橡碗通过沤沤以后,是染布的原料。据老人们说,过去的人穿的自己纺织的布都是橡碗染的。橡子还可以喂猪、酿酒,可以酿制橡子粉吃,而橡碗也可以做过冬脚炉手炉的燃料。当时,农村的土特产门市部都设点收购。捡橡子橡碗,成了我们小孩们一早一晚的“事业”,也成了我们挣钱的一个渠道。栗树很多,无需争抢,只要你勤快,就有收获。当然橡子只有几分钱一斤,一年下来也能捡它个三五百斤,卖上二三十块。

除了捡橡子橡碗,还摘木子、采夏枯球、掐金银花、揪菊花、拾灵芝菌、松树菌、摘五倍子和刺果子等。这些都是药材,在不同的季节长着。我们随季节变化,积攒着不同的药材,然后,卖给收购者。药材的价格相对来说要贵些,不过,不像捡橡子那样好弄,那得满地找。我们村是丘陵,这些药材不是很多。

能换钱的不仅是树木和花草,动物更值钱。小时候,我们最拿手的是钓鳖、龟和黄蟮。我们村有十几个堰塘,长年蓄水,因此也蓄了不少的鳖和龟。我们十几岁时,便自己造鳖钩、挖蚯蚓,往每个堰塘下钩钓鳖和龟。沿塘四边,一下十几个钩,每钓必有获。有钓巴掌大的小鳖,也能钓住一斤多的大鳖和龟。鳖肉鲜嫩,又补身子,但我们不吃,怕写字像鳖爬,更想卖些钱。鳖和龟都是好东西,街上的人爱吃,也爱买。我们钓到鳖和龟以后,取下钩,往网兜一装,拎到古城街上去兜销。鳖和龟值钱,黄蟮同样值钱。于是,我们就用房前屋后的水竹子劈成篾,编成黄蟮笼子,再将笼子里面放些用篾片夹着、用细线缠着的蚯蚓,待稻田栽秧后有水,就到田沟里用笼子下黄蟮,田沟没水时,就到堰塘里下,但是,用笼子下黄蟮千万得注意,需露一头在水面,便入进笼的黄蟮透气,否则,笼子里的黄蟮大多数会是死黄蟮,没人要,更谈不上卖钱……

如今,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仍很留恋儿时的挣钱生活。虽然累、虽然苦、虽然穷,但有乐趣、有梦想、有希望。现在年过四十,衣食无忧。也许身在福中不知福吧,有时感到生活不如儿时快乐。

童年的歌谣

一个人的一生,不论拥有怎样的童年,都会伴随儿歌一起长大。时至今日,奶奶的一首“风来了,雨来了,王八驮着鼓来了,闪电娘娘催来了,娃娃快点睡着了……”的儿歌,不时在我脑海里浮现出奶奶一边唱,一边用粗糙的大手轻轻拍打我催眠的情景。

记忆中,每个塆子的稻场都选择在视野开阔、地势较高、距离塆子远一点儿的地方。一年两季的粮食进了仓,稻场空了、静了,它就成了孩子们游戏的场所。放了学,三五成群的孩子聚集在这里玩游戏,那稚嫩的童音久久地回荡在打谷场上……

那时候的游戏很简单,丢“袱子”(手绢)就是其中的一种,孩子们在一起手牵手,先围成一个圆圈,再松开手各自隔开坐下,由一名拿着手绢的孩子在圆圈的孩子们背后边跑边唱“丢、丢、丢手绢,丢到妹妹的身后边……”,一旦“手绢”丢到哪个孩子的背后,而丢手绢的人在跑一圈后,还没有被发觉身后有手绢或被抓住时的那名小孩,就得当场唱支歌或学几声“咯咯咯”的公鸡叫,然后游戏再继续……

牵“羊娃儿”,是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最多的,有的地方称“老鹰抓小鸡”,很显然,“老鹰”就一只,“小鸡”是一队,一个人牵着一个人的后衣,“老鹰”一会儿向左跑,一会儿向右飞,一会儿又暂停,最前面的“鸡头”一定得聚精会神地保护好后面的“小鸡”,只要抓到一只“小鸡”,就算被“老鹰”吃掉了,那只“小鸡”就得离队,直到“小鸡”全被“老鹰”吃完,才算赢……

跳皮筋是女孩子们的最爱,不仅唱的儿歌生动有趣,而且涵蕴时代的烙印。比如看过《铁道游击队》以及抗日战争片,孩子们在打谷场上跳皮筋时,就会唱“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上高墙,高墙不顶用,我就钻地洞,地洞有枪声,消灭日本兵”;“一二三、上台湾,台湾有个高楼炮,高楼炮,打老蒋,老蒋派人去站岗,站岗的人睡着了,红军已经过河了,打的打,退的退,后面跟的游击队,打机枪、挂袱子(毛巾),打到老蒋的老窝子”。跳绳和跳皮筋一样,由一根麻绳可长可短可粗可细,短绳大多一个跳,正着跳反着跳都行。集体轮流跳的时候,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像跳龙门的鲤鱼似的,跳得十分欢快,儿歌也朗朗上口:“唐僧骑马咚咚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的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还有的孩子用香烟盒纸叠成正方形在地上拍正反,虽然很简单,却玩的十分开心,其中玩的最多的是打弹(珠)子、单腿“斗鸡”或“摌棏螺”(抽陀螺)。陀螺俗称“下流胚”,通常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锯一截虎口粗的木头,一头削尖了安一颗板车弹子(钢珠),一头削成平面用红蓝墨水画上圆圈,孩子们手举鞭子一边抽一边念道“下流胚,不打不尿尿,小日本,不知疼……”,也有的孩子由于一时玩的尽兴,把随身带的东西玩丢了,其他孩子们就会帮着一起找,边找边叫“鸡娃叫,鸭娃叫,各人寻到了各人要”。更有一些孩子们,玩“伤了”,玩累了,便坐下来,互相扳指头数螺(各自手指头上的螺旋形指纹,圆圈型的称为螺,半圆形的称为梢箕——捞饭过滤米汤用的竹器。),“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当干部,五螺六螺会搬砖,七螺八螺中状元,九螺十螺穷到一翻……”,或者分成男孩、女孩儿两组,你一句我一语地对儿歌,“一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后面有敌人,敌人不说话,后面有喇叭,喇叭吹不响,后面有和尚,和尚不剃头,后面有黄牛……”

当天色渐渐变暗,村子上空飘起袅袅炊烟,大人呼喊各自的孩子回家吃饭的时候,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打谷场。

温馨提示

一次投稿,多重惊喜,有机会赚取稿费,还有机会编入书刊!尊敬的作者朋友,微文化联盟







































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tianfustone.com/lyyz/1535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