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三年(年)任广西巡抚的陈元龙(~),路过兴安,见灵渠倾决殆尽,原有36陡仅存14陡,便倡议大小官员捐1年俸金整修灵渠。当年初冬开工,次年中冬竣工。重修了大、小天平,将鱼鳞石改为长石直竖,重修了堤岸及陡门22座,还增设管护陡门的陡夫12名,并用剩余经费买渠田20余亩,作为陡门管理者渠目、渠长的粮食来源。他还重建了灵济庙,为灵渠做出了较大贡献。
清初三朝元老、曾任总理事务大臣的鄂尔泰(~),雍正八年()任云贵广西总督时,与广西巡抚金鉷亲临灵渠视察,“审形势平险,量河流高下,……条具规划,上之朝。”经雍正帝准奏之后,与金鉷奉旨“发帑”重修灵渠。主要修补18座陡门和渠堤。凿去滩石处,创建了海阳石堤,另修月坝一道以护内堤,在北渠下游挖支渠一道,以泄洪;建蓄水堰坝多处以资灌溉。并写有《重修桂林府东西二陡河记》以记其事。
乾隆年间广西巡抚、清代重臣鄂尔泰侄子鄂昌(~),于乾隆十一年()曾主持疏导了灵渠城内河道,并维修了大小天平、泄水天平、铧堤及堰坝多处。并在分水塘边建有分水亭,亲笔书写“分水亭”三个大字。
乾隆十九年(),在广西任庆远府同知、后来升任四川布政使、湖南巡抚的满族人查礼(~),协助两广总督杨应琚奉旨修灵渠,十分认真负责。他还探寻湘漓之源,考察沿江支流、干渠、别港,写有《画湘漓江源图》、《分水亭晚眺》等诗词数首,并撰有《复修灵渠记》、《漓水异源辨》等文,在灵渠畔的飞来石上留有“灵渠”两个大字摩崖石刻。
清代诗人、诗论家、被称为“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袁枚(~),曾于乾隆元年()和乾隆五十年()两次到桂林游访,均过往灵渠。第二次乘船过灵渠时,触景生情,写下《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一诗,成为描写灵渠风光的千古绝唱。
清代著名学者、政治家,清嘉庆二十二年()出任两广总督的阮元(~),曾经到灵渠视察,亲自署名发布了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份《禁止木排出入陡河告示》,并有咏灵渠的诗作传世。
清代著名书画家、道光年间广西布政使张祥河,政务之余常“揽桂之胜”,足迹遍及灵渠畔,留下《陡河》、《粤西怀古》等诗作三首。
曾任护理广西巡抚,后来兼任布政使的李秉衡(~),是清代修渠贡献最大的一位。光绪光绪十一年(),湘江上游山洪暴发,“分水坝及南北陡堤冲啮几尽,壅漕绝溉,民用戚然。”是年十月,李秉衡组织重新修筑。主要工程是修复铧嘴和天平坝,“因铧堤旧址填瘀,改置下游三十丈外”,并恢复了大、小天平上的鱼鳞石。其次是重修陡门22处,并在南渠新建滑石、鸾塘、牛角3陡。修复泄水天平,黄龙堤等石堤5道,光绪十二年(年),又补修南渠社公坝,并新筑各陡海底,凿除南渠中碍舟之滩石。光绪十三年(),修补大、小天平和灵济祠以下一段秦堤穿漏处,重修了被毁的灵济、伏波二祠。至光绪十四年()春全部竣工,共用银两。此次重修,是灵渠维修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耗资最大的一次。完善了灵渠的工程结构,奠定了灵渠的完整形状,基本格局保留至今。
长期担任国民党总裁和中华民国总统的蒋介石(~),年8月,曾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身份偕夫人宋美龄两次到灵渠视察。第二次视察完毕后,曾指示修建灵渠公园和观景楼。后来兴安县政府在灵渠公园内建有美龄桥和美龄亭,上世纪90年代重建。
(李乐摄)
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的李宗仁(公元~年),抗日战争期间,于年,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身份视察灵渠后,指示当时的兴安县政府在灵渠南陡北岸修建了双层的观景楼——南陡阁,并亲自题写了“南陡阁”匾额和藏头对联:“南北关山展,陡流云汉横”。
国民党元老、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等职的李济深(~),年,以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身份视察灵渠,有感于日寇逼近广西的紧急关头,挥笔题下“秦堤”二字,寓意激励全体同胞同仇敌忾、筑成抗击日寇这一洪水猛兽的堤坝。“秦堤”石碑现被立于灵渠公园清幽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词作者、当代杰出的戏剧家、文坛主要领导人之一田汉(~年),抗日战争时期,在郭沫若主持的中国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任艺术处长,积极组织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年,日军企图打华南的陆上交通线,向湘桂黔大举进攻。田汉毅然参与组织领导“桂林文化界抗敌工作队”,开赴湘桂前线进行战地宣传和抗日动员工作。
田汉率领队员们到达兴安后,立即在群众中大张旗鼓地开展了抗战文艺宣传。他还在灵渠公园飞来石旁边的清幽亭上,满怀激情地写下一首七律和一副鼓舞人心的对联:“国忧恰似双江急,民气如同五岭高”。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年4月13日与剧作家田汉、画家尹瘦石、阳太阳等20余位文化人相约从桂林抵兴安游览灵渠,在灵渠即兴写下《游兴安秦堤纪事》一诗,回桂林后,于次日一气写下36首兴安纪游诗,讴歌灵渠风光、抒发抗日情怀。
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和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年3月28日,与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参加广西史学会议后,联袂畅游灵渠,写下《满江红》词和七律一首,后来《满江红》一词的碑刻立于灵渠公园鲤鱼洲,七律一诗被镌刻于临源阁。翦伯赞亦写诗三首抒怀。
“延安五老”之一、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的谢觉哉
(~),于年11月10日游览灵渠,并且写下两首诗歌、一篇散文。他在诗中写道:“三七与四六,鱼嘴和铧嘴,灌溉今更多,运河此最古”、“春深两岸看桃花,秋光遍舟迎柳絮;二千年前建筑者,功在人民不下禹”。热情讴歌了灵渠的作用和古代劳动人民的功绩。
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的陶铸(~),年,以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的身份,到兴安县指导“四清”运动,指示当地领导建设灵渠风景区。在他的指示下,重建了南陡阁,新建了分水亭,在南渠新建虹式水泥拱桥4座,平桥2座,重修了万里桥,扩宽了灵渠北岸街道。他还作《五律·灵渠春早》诗一首,歌颂了灵渠风光和灵渠两岸人勤春早的景象。
当代著名军旅作家、《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作者魏巍(~),年重走红军长征路时,来到兴安,顺道游览了灵渠,并且写下诗一首,为万里桥题写了桥名匾额。回到北京后,他还向国务院建议修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以抚慰烈士英魂、教育革命后代。
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先后任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于年10月来到灵渠视察,写下充满激情的《秦渠奇迹》诗一首。
著名学者余秋雨,于年3月15日下午莅临兴安,在灵渠边与桂林文化界人士茶叙,次日下午在铧嘴作了题为《灵渠的空间与时间意义》的演讲,他称灵渠“是中华文化脉络上的一个重要穴位,是我们民族曾经冲刺辉煌的见证,是一个伟大时代的见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政、军高级领导人朱德、宋庆龄、陶铸、许世友、王任重、韦国清,改革开放以来,胡锦涛、乔石、吴邦国、李瑞环、张德江、宋平、尉建行、吴官正、罗干以及刘延东、田纪云、邹家华、姜春云、钱其琛、李铁映、吴仪、刘澜涛、杨成武、阿沛.阿旺晋美、洪学智、周培元、谷牧、钱正英、张震、王兆国、彭佩云、肖克、迟浩田、周光召等等,均曾先后莅临灵渠视察或参观。文化界知名人士还有作家峻青、鲁彦周、韩石山、贾平凹,诗人余光中,歌唱家蒋大为、殷秀梅、相声大师马季、演员潘长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崔永元等等也曾前来灵渠观光或考察。
赞赏
长按郑华国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tianfustone.com/lyyz/153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