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老师海鸥导演教学创作札记

一、我们怎样选择了排演《海鸥》

年我和吕丹妮老师组成导演系14级本科班教学组,共同完成了该班毕业剧目《海鸥》的教学排演工作。吕丹妮老师曾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她的博士论文课题是,中国导演排演的契诃夫戏剧,她梳理了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导演创作。我年入伍学习舞蹈,年14岁和中国话剧团的老师们在一个剧组演出《曙光》时起就知道了《海鸥》这个剧本以及该剧上演轶事,至今有40多年了,我从年大学毕业起从事戏剧教学工作,至今也有32年。我越来越把排演《海鸥》当作是“戏剧奥林匹克”的最高级别的“规定动作”。对于契诃夫的《海鸥》来说,不要说排演了,能做出正确的解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我的已故导师鲍黔明教授一直建议我,晚些再排演这个剧本。

然而鲍黔明先生却总在课堂上讲这个剧本,我跟他读了3年硕士,3年博士,也听他讲了6年契诃夫的剧作,想来这也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到我博士研究生毕业时,鲍先生指导我导演了万比洛夫的《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我年去俄罗斯圣彼堡国立戏剧学院进修时,负责我学习的时任副校长切列卡斯基教授,像是早就知道了答案一样地问我,为什么要排演万比洛夫,当我说出我是想通过万比洛夫这座桥梁,最终走向契诃夫的时候,他狡诘的笑了。原来他也曾通过研究万比洛夫,走向研究契诃夫。后来我听他谈了许多《海鸥》,也看了许多台俄国同行们演出的《海鸥》。在俄罗斯看俄国的《海鸥》并不止于欣赏几个具体的艺术处理的奥妙,更让我认清了我国内的周围的生活中那些和契诃夫的描写能够接通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行为。于是,我笑了起来……

是的,我见过许多许多的像特里果林钩引尼娜那样的事情,像玻琳娜人过中年又追起过去的情人来的事情,像玛沙苦恋特列勃列夫而得不到爱情的事情,像特列过列夫至死也忘不了初恋的恋人尼娜那样的事情等,经过了时间的洗汰,再去看这样一些事情怎样被契诃夫那样一个幽默大师讲述出来,难道不会觉得好笑吗?然而,契诃夫永远不会只有一面,幽默大师又是忧伤的。当我们读到青年作家特列勃列夫发现自己虽然热衷于追求新形式,却掉进老套子去了,因此难过得活不下去,这难道还不够让人感到忧伤吗?可是,特列勃列夫,他为什么要死呢?剧作家描写的“死”的逻辑或为不可辩驳,但多年来我还是不太懂。后来,我在导演创作中遇到的一些事情,我终于懂得了:如果,你真的把戏剧当做生命,如果,你发现你为艺术所做的努力,不知怎么就变成了你在艺术趣味上坚决反对的“敌人”,那么,你也会觉得活不下去的。导演艺术创造的基础是剧本,创造的源泉,仍然是生活。为此我要感谢所有那些让我感到痛苦的人。

契诃夫的《海鸥》为导演们留下了许多创作课题,比如,特列勃列夫创作的“戏中戏”,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惹恼了他的妈妈呢?什么是戏剧创作的真谛?艺术家应该如何成长?还有,到底是谁杀死了特列勃列夫呢?不不不,我也许不该问这个问题,因为特列勃列夫的死,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生命的死亡,而且是一个象征,那么“特里勃列夫之死”,到底象征了什么呢?这些问题就像打死那只海鸥的枪声,也像打死特列勃列夫的枪声,多少年来不断地在我的内心听觉中“砰砰”作响……但是,我不会因为以上所说就匆忙排演《海鸥》。我还远远没有准备好。可是一个本来可以来上课外国专家来不成了,我们系的老师都排满了课,我就安排自己上课,并邀请丹妮来和我一起进行教学。商量排演哪个剧本更好时,我们预选了几个剧本仔细斟酌,这时《海鸥》进入我们的考虑,这个剧本在我们的心里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们就大着胆子决定排演《海鸥》。

二、关于《海鸥》这个剧本这部戏的剧情并不复杂。在俄罗斯一个乡下小镇上,著名演员,庄园主阿尔卡基娜的儿子特列勃列夫热恋着梦想做演员的姑娘尼娜。特列勃列夫全身心投入文学写作,一心梦想着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可是他却一直找不到创作的道路,他觉得妈妈也不爱他自己。他妈妈的情人特里果林在创作上的如沐春风,更增添了他找不到创作道路的痛苦。向往大城市和舞台生活的尼娜被特里果林吸引,她离开了特列勃列夫,偷偷地跟着特里果林去了莫斯科,后又被特里果林抛弃。两年后一个寒冷的夜晚,特列勃列夫的妈妈和她的情人特里果林又回到了庄园,尼娜也回来了,特里果林在创作上更加成熟,尼娜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创造道路,特列勃列夫也已经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但是他发表的作品就像他自己,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关心。以追求新形式为创作任务的特列勃列夫终于认识到特里果林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也看清了自己的创作困境的成因,他毁掉自己的手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契诃夫唯一的一部直接描写艺术家的生活,讨论艺术创作的真谛的剧本。契诃夫自己曾说,这个剧本里有五普特之多的爱情,也就是有很多爱情的意思。剧中人物关系的设置,奠定了喜剧色彩的基础。著名演员,庄园主阿尔卡津娜带着她的情人,著名作家特里果林回到了庄园,特里果林的才华与作家派头,吸引了本村大户人家的姑娘尼娜;阿尔卡津娜的儿子,正在学习戏剧写作的特列勃列夫也是热烈地爱着尼娜的;管家沙木拉耶夫的女儿玛莎爱着特列勃列夫,所以特列勃列夫和尼娜在一起的戏剧活动既使她向往,更让她感到痛苦、伤心;小学教员麦德级坚科坚定地爱着玛莎,但却得不到一点儿回应;玛莎的妈妈,也就是管家沙木拉耶夫的妻子波琳娜老来春枝,自觉俏丽,对自己年轻时的情人多尔恩医生的爱恋又热烈了起来,而且不论对方怎么婉拒,也坚持要对方带着她私奔。

不少导演把契诃夫笔下波琳娜的老来恋爱,当作是剧作家对女性的嘲笑,真要那样想就浅薄而且简单了,契诃夫任何时候写出的情节都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多样化的,为什么契诃夫笔下的威尔什宁的“人,想要两次生活”值得尊敬,而女性在青春的末尾想要像少女一样再恋爱一次,就应该被嘲笑呢?难道女性的老来多情不也是对即将逝去的“女性的美丽青春”的狂追不舍吗,或许,还是对生命的赞颂呢。特列勃列夫开始向尼娜求爱了,这时特里果林也成功地撒下引诱尼娜的“诱饵”,尼娜上了钩;玛莎追求不到特列勃列夫而伤心欲绝;波琳娜怎么也没法让多尔恩医生答应一起私奔,却仍然爱欲难消;阿尔卡基娜发现了特里果林与尼娜的互相吸引,她怒不可遏,要带着特里果林离开这里,但她却不知道特里果林早已和尼娜约定了到城里以后的私会……这一片看似平静的湖水好像有某种魔力,让所有人都卷入爱情,让他们神魂颠倒。最后一幕距第三幕是两年以后,阿尔卡基娜带着特里果林又回到了庄园,一群围绕在女演员周围的人又聚集了起来。特列勃列夫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周围的人都为他而骄傲,然而他自己明白,他写得并不是真的好。玛莎,她已成为小学教员麦德维坚科的妻子,只是她仍然不爱他。特里果林回来了,只有特列勃列夫知道,特里果林现在写得比原来还要好。特列勃列夫一直在寻求创造新形式,试图突破一些什么,而特里果林随便几笔,如“一个玻璃瓶子,躺在月光下的草原上,发着蓝色的光”,就能写出特列勃列夫怎么也写不出来的夜幕下的草原上的景色,别人看不出这一点,但是作为作家的特列勃列夫能看到,于是他就更加痛苦。说来有趣,记得契诃夫自己在小说中描写夜幕下的草原时,就曾用过这个句子,他是在说自己才是最优秀的作家吗,哈!玛莎常常到自己的父母工作的家里来帮忙,实际是为了能看见自己单相思的恋人,哪怕为他做一点点什么事也好。

一切就像过去一样,聊天,打牌,喝酒,就在这个时候尼娜冒着寒风来了,她见到了特列勃列夫,过去的恋人重逢了!特列勃列夫知道,自己多年来对新形式的寻找并没有结果,他终于认识到,如果没有真正有意义的要去表达的内容与思想,凭空寻找新形式,其实是什么也找不到的,而他自己苦苦追寻却仍然没有找到的东西,特里果林已经在自己的创作中找到了。特列勃列夫感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尼娜,他再一次向尼娜表达了爱情的渴望,然而尼娜并没有接受他的爱情。尼娜仍然爱着特里果林,甚至比原来爱得更加强烈。于是,特列勃列夫在事业和爱情的绝望中自杀。是吗?特列勃列夫是在事业和爱情的绝望中自杀的吗?特列勃列夫身上有契诃夫的影子,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寻找新形式的剧作家;特里果林身上也有契诃夫的影子,是一个有着坚实的写作功底,敏锐的观察,深得读者和年轻姑娘喜爱的作家。然而他们身上所缺少的,又正好体现在对方的身上:特列勃列夫缺少了坚实的生活与真正的才华;而特里果林则缺少了对艺术的信念与献身精神,这两个人物加在一起,才更像一个契诃夫。有朋友告诉我,多尔恩医生身上也有契诃夫的影子,是的;我还以为,麦德维坚科身上,也有契诃夫早期生活的影子。作家“特列勃列夫之死”,是一个有关艺术创造的象征,脱离了生活本身而一味寻找新形式的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因为“特列勃列夫之死”是象征,所以,只知寻找新形式的特列勃列夫的死,或许又是一个真正懂得创作的更为成熟的作家的生?一个真正能够看清自己的不足,认清前进方向的作家,才更加接近成功不是吗。难道说最接近契诃夫的,正是特列勃列夫吗?

这样一个的想法,贯穿了我们整个的创作全程。在全剧的结尾,尼娜不应该被看作是一只受伤的海鸥了,她应该是一只飞起来的海鸥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导师高尔基曾经说过:在帝俄时期的俄罗斯成长起来两种演员,一种是宫庭演员,他们在有文化的上层贵族中间演出,不断得到上层贵族观众的指点和教导,越演越获得丰富的知识,技艺越来越精湛,但是却也越演越不自信;还有一种演员,他们是人民的演员,他们在广场上演出,在人民群众中间演出,人民,因为知识文化水平低,给他们演什么他们就看什么,演员怎么演他们都会觉得演得好,都能给予演员掌声与喝彩,于是演员们开始找到强大的自信,真的觉得自己演得好,并由些而解放了自身的创作天性,在灵感与天性的引领下走向了创作的自由王国,开始真正懂得创作的真谛。这样的演员,是任何最高级的表演教师都训练不出来的,这样的演员只能在人民中间诞生,这样的演员就叫做“人民的演员”。俄罗斯的最高级别的演员不叫“一级演员”,而叫做“人民演员”,就是这个意思。契诃夫通过尼娜的形象告诉我们,艺术家只有在人民中间才能成长起来。尼娜是一个人民的演员,是一个在人民中间成长起来的演员,所有痛苦的成长经历,那些爱的痛苦,那些在三等车箱中,在后台和无聊的商人们周旋的经历,那些挣扎在底层的生活体验成就了她,下层人民观众对她的毫无保留的喜爱,终于给了她强大的自信。在特列勃列夫和尼娜重逢的这段戏里,契诃夫也像高尔基一样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生活,真正的艺术家来自于人民。契诃夫的《海鸥》描写了艺术家的生活,讲述了艺术家如何进行创作的故事,然而它的思想主题却并不仅限于如何创造艺术。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历史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自然的历史,另一部分是人对自然与社会进行记录、描述,对世界进行改造的历史。人的艺术创造就是对人的创造性行为最为完整的概括。所以,在很多民族的语言里“手工”与“艺术”这两个词拥有同样的词根。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经典哲学作家,还写了那么多探讨艺术的著作;那么,民间人士呢,他们也对演艺这个圈子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他们如何创作充满兴趣。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哲学家和底层民众都爱“八卦”吗?不。真正的原因是,人人都喜欢艺术。因为,艺术就是人生。我想,一部戏如果讲述了人应该怎样创造艺术,那么,它也就是在讲述人类应该怎样生活,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与人生的创造。

三、《海鸥》的演出构思及处理1、“特列勃列夫在写作”前文说过,作家“特列勃列夫之死”是一个有关艺术创造的象征。这个象征似乎是在告诉我们,脱离了生活而一味寻找新形式的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是活不下去的。只知道“寻找新形式”的特列勃列夫的死,或许又是另一个更为成熟的作家的诞生?会不会是这样:一个能够真正看清自己的不足的作家,一个终于认清了创作上的正确的前进方向的作家,难道不是更加接近成功了吗。在《海鸥》当中,真正不断进行写作的是特列勃列夫;否定自己的写作的也是他;能够不断学习,发现别人写作上的优点的也是他;不惜以牺牲生命,来否定错误的创作方法的也是特列勃列夫。他是一个真正的,不断进行写作的,作为作家的特列勃列夫。于是,在我的视觉想象中不断地出现“特列勃列夫在写作”这个内心形象,这个“形象”,最终成为了一把让我打开对《海鸥》中的同样内容,进行不同解读的“钥匙”。写作,是可以反反复复的,是可以写了又改的,于是“写作”这个处理,给了我对同一内容做不同读解的契机。特列勃列夫的“写作”,后来成为了构成“演出结构”的关键性的和贯穿全剧的一个艺术处理。整台演出,就在特列勃列夫的“写作”中展开。例如,演出中的第一段戏,是身穿黑衣服的玛莎和麦德维坚克的一段对话,他们散步,开始按台词字面的意思和情绪色彩开始对话,后者问她为什么总是穿着黑衣服,玛莎的回答则流露出了她对特列勃列夫的爱意。这时,写作中的特列勃列夫打断他们说,“不不,不会是这样的,今天是特列勃列夫的剧本的第一次演出,而玛莎是爱着特列列勃夫的,她,应该是高兴的。”于是,欢快的音乐起,玛莎在这欢快音乐的节奏中跳着舞上,麦德维坚克跟上,众人跳着舞上,他们开始布置特列勃列夫的演出的场地,玛莎和麦德维坚克就在这样的情绪色彩中开始了对话。又比如在第二幕中,特里果林在尼娜的注视下来到湖边钓鱼,他们谈论起特里果林的小说艺术创作,特里果林以自己的创作经历和艺术见解深深地吸引了尼娜。如果依照生活本来的样貌呈现这段戏,要揭示出这两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并不容易。然而,特列勃列夫的“写作”,给了演员一个打开心灵的窗户,对内心情感进行更直接的“表现”的契机。于是,“写作中的”特列勃列夫不断“校正”扮演特里果林和尼娜的两个演员的表演,让“舞台呈现”一步一步接近了这两个人物内心情感的“实质”。最后,扮演特里果林的演员完全敞开了自己的心扉,运用舞蹈、运用各种形体技巧,将成年男性对年轻姑娘尼娜的欲望、引诱,全都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所有这一切,全都基于特列勃列夫的“写作”,这一贯穿全剧的艺术处理。在全剧的结尾,特列勃列夫“枪毙”了自己的手稿,也结束了自己的创作生命,他戴上了契诃夫式的胡子,再次读出特列勃列夫为尼娜写下的“戏中戏”中的台词,成为了这出戏的“作者”。这台《海鸥》的演出,就在特列勃列夫的“写作与读稿”中结束了。

2、贯穿全剧的枪声我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读过一个来自俄罗斯的剧本《海鸥之后》,全剧以“到底是谁杀死了特列勃列夫”为题展开戏剧动作。我喜欢这个剧本。但是我的导师鲍黔明教授不建议将剧本投入排练,他对我说,你就是排《海鸥》也不一定排得明白呢,排一个讨论《海鸥》中人物的命运的戏,更不容易排明白了。我虽没有排演这个剧本,但剧本提出的问题:是谁杀死了特列勃列夫?却一直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特列勃列夫在开枪打死自己之前,经历了看清自己的创作上的失败的痛苦。我自己也曾经历过这样的事。尽管在创作上虽然非常努力,但作品却走向了自己的追求的反面,眼看着自己的“成果”,不知怎么就成了自己美学上的敌人,那真的是一种痛不欲生的感觉。我带着这样的感觉,把自己当做特列勃列夫,一遍又一遍读着剧本,在心里过着特列勃列夫的“心理生活”,读着读着,我“听”见了枪声,那是特列勃列夫打死海鸥的枪声,不不,又或许,是他想要打死自己的枪声。有时,那枪声是刺耳的,有时又是怪异的。我再读剧本时,特列勃列夫那脆弱的内心所受到的伤害,就和那一声枪响联系到了一起,每当我再读到这样的内容,我都会在心里“听”到那一声枪响。剧作家写特列勃列夫开枪打死海鸥是在第二幕,那时,他的妈妈说她已经几天都没有看见儿子了,她的儿子一直在湖上转悠,然后,特列勃列夫就带着被他打死的海鸥来找尼娜了。如果,“枪声”,是特列勃列夫内心的痛苦的“声音形象”,那么,最早,这个声音应该在哪里出现呢,引起特列勃列夫的痛苦的最早的起因,在哪里呢?在第二幕里,特列勃列夫对他的妈妈阿尔卡基娜说,他一看见特里果林就受不了,因为特里果林抢走了他爱着的尼娜。那么,特里果林和尼娜的第一次相见,就是他们“爱的孽缘”的起点。对了,戏中的特列勃列夫的枪声,应该就从这里开始,应该是特列勃列夫朝着特里果林的“开枪”,当然这枪声也撞在他自己的心里,总之,不那么确定因为了不是“写实”的处理。尼娜的“戏中戏”被打断后出来和大家见面时,她和特里果林开始第一次对话时开始。在这段对话中,尼娜表现出了对著名作家的倾慕,而特里果林则赞美了尼娜的表演,同时也否定了特列勃列夫的剧本。这时特列勃列夫就可以开枪。3、“心理空间”的表演然而,按生活的逻辑,不会只是因为特里果林和尼娜说了几句话,特列勃列夫就朝特里果林开枪的;但是如果清楚地揭示了特里果林和尼娜对话的内容实质,特列勃列夫,又是真的会朝着特里果林开枪的。问题在于,我需要找到一种艺术处理的办法,把尼娜和特里果林的这段对话的实质性的内容揭示出来。我国话剧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学习苏俄的“心理现实主义”演剧方法,这种方法其重点不仅在于要运用“现实”的美学与表现手法,更在于还要最大限度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内容。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这种对心理内容的揭示及其创新尝试,从理念到手法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而这些创新尝试,又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了对人物的心理内容进行更自由、更直接地“表现”上。为什么说是更“自由”、“直接”地表现呢?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进行这类尝试时,导演需要在进入心理空间的契机上费不少思考,而今天进入“心理空间”则更加自由、频繁了。我本人在导演教学中也一直在进行着这一类的创新尝试,我总是鼓励导演专业的同学们循着自己的热情与想象,将心理内容更直接、更自由地呈现于舞台,因为不仅这类手法所表现的内容属于“心灵”,而且呈现这些心理内容的创作想象,尤其需要创作者获得“心灵”上的自由与解放,所以我将这一类尝试称之为:“‘心灵’现实主义”。我喜欢“心灵”这两个字。最早,是我的导师鲍先生让我选用这两个字的,那时,我学习着俄罗斯导演瓦西里耶夫的训练,完成了一个“诗歌交流”练习,鲍先生将其命名为“心灵的交流”。于是,尼娜在完成了“戏中戏”后从“舞台”后面走出来,她和特里果林见面了,他们进行第一次对话,他们迅速进入“心里空间”,特里果林按照他内心的欲望,把尼娜抱在怀里,他称赞了尼娜,贬低了特列勃列夫的剧本,而特列勃列夫则掏出手枪走向特里果林,他举枪指向特里果林,手枪“砰”地响了,特列勃列夫,就仿佛是他本人被击中了一样,就在枪响的一瞬间,舞台动作的美学品质又回到了对生活的“再现”。至此,我找到了形成“演出结构”最为重要的三个处理方式:“特列勃列夫在写作”、“打死特列勃列夫的枪声”、揭示人物性格的实质的“心理空间”表演。

我将这三者统一起来,贯空始终。于是,在全剧的开场,空荡的舞台飘来湖上的白雾,湖水的声音中走来了穿着破衬衫的特列勃列夫,他一手拿着自己写下的稿子,一手拿着手枪,他开始看自己的稿子,越看就越觉得看不下去,他举枪对着稿子,又对着其他的什么东西,突然,他拿枪对准了自己,停顿,枪声悠扬地响起,特列勃列夫慢慢地倒下,抒情而缓慢的女性色彩的音乐缓缓响起,一群海鸥飞过……特列勃列夫起身,拾起散落在地上的稿纸,欢快的音乐带我们进入下一场戏,特列勃列夫开始了他的写作……于是,在湖边,特里果林和尼娜在谈话中翩跹起舞,他们用舞蹈做了一个美丽的爱情的梦;远处,特列勃列夫看到了这一切,他开枪,玛沙惊叫着,扑向特列勃列夫;音乐还在延续,尼娜还沉浸在爱的幸福当中……于是,特列勃列夫在写作,他在写作中和尼娜见面,他在和尼娜的见面中写作;于是,玛莎在窗外的雨中,看见了室内他深爱着的特列勃列夫仍然深爱着尼娜,她的泪水融进入雨水里……于是,特列勃列夫看清了尼娜的成长,更看清了他自己以前的错误的写作方法与创作道路,他知道了或许是连尼娜自己都不知道的事实——尼娜更爱特里果林及其作品了……于是,他杀死了(否定了)旧的特列勃列夫及其旧的创作,音乐在催促,获得新生的特列勃列夫在音乐的催促下激情写作,他戴上契诃夫的胡子和契诃夫的眼镜,读出了契诃夫写下的第一幕“戏中戏”中尼娜的台词:人,狮子,苍鹰,以及山鹑,带犄角的鹿,鹅,蜘蛛,栖身水中而默不作声的鱼……全都绝迹了……契诃夫留下的课题实在是太难了,请原谅我的无知吧。将来当中戏导14级的学生中出现优秀的戏剧家,今天我们对《海鸥》的不成熟的教学,或将开始显现它的意义。亲爱的朋友们,感谢你们来看了我们的《海鸥》!最后,我要感谢我的母校中央戏剧学院!感谢我的母校解放军艺术学院!感谢我的领导们和老师们,多年来他们一直精心呵护我心中每一颗戏剧的种子,使得这些种子,尽管当它们还是种子时并不好看,总是能够长成好看的幼苗。作为一个导演、教师,在中央戏剧学院我总是能感到创作上的自由,于是,在自由的创作气氛中,创作就真的神奇的开始了,并且还将不断地继续下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tianfustone.com/lyjg/lyjg/1592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