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场川北道贡院穿越之旅nbsp带 导读
只要你想给正在勤奋求学中的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深刻震撼,那么你就可以选择带着家人孩子,来古城阆中进行一次熏陶心灵的“穿越”之旅。
川北道贡院
当三国文化等名片日渐响亮后,在美丽的阆中古城,有一处最值得游客们前往的地方却慢慢地被忽视了,那就是位于四川省阆中市学道街20号的川北道贡院。
来阆中古城旅游的家长们假使没来川北道贡院走一遭,那么这次旅行就不能算得上是完美。倘若是慕名到了川北道贡院,但却又没能让孩子们领会到为学之苦乐的话,那么川北道贡院也就只能算是白来了。
几乎就是原滋原味的古代贡院,极为不易地在时代洗涤下保留下来了。与其说来川北道贡院是旅游,还不如说是在这原滋原味的文物古迹和其承载着的深刻文化底蕴里“穿越”,哪怕只是在短短的一小时里,能够“穿越”到古代当一回饱览圣贤书的读书人,那么对孩子们以后学习的帮助也将是无穷无尽的。
哪怕是游客人数最多的旅游旺季,地处阆中古城中心位置的川北道贡院也总要比其他景点安静得多,游客们不忍心去惊扰这沁人心脾的书香气息,他们或是在集中精神领略古代文人贤达的书香四溢,或在追寻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背后的神秘与伟岸。
出现在川北道贡院里的游客们大多数都是带着孩子来的,在导游们详细地讲解着一厅一堂的典故与历史故事时,家长们多数都会将要点给孩子们重复一次,即便他们很多人本身就对科举制度一知半解,但他们也要在孩子们面前装作心领神会的样子,完全可以理解家长们的这种心态,带着孩子到川北道贡院来绝不仅仅是旅游这么简单,这是古代科举制度延续千余年后,几乎完完整整保留了下来的不可多得的历史痕迹。
龙门
无论是古色古香的陈设,还是浓郁的科举文化气息,在川北道贡院走一圈下来,往往会给忙于学业的现代孩子们带来无可估量的震撼,让他们明白,古代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求学精神有多么地难能可贵,同时也让孩子们瞧瞧古代读书人考取功名的百般艰难,在古时候的乡试中考一个秀才可要比现在考个市重点中学难得多。
来川北道贡院走一遭肯定能让游客们获益良多,让孩子们的身上沾染点古代读书人的圣贤气息,或者是沾染点“头悬梁锥刺股”的为学狠劲,说不定真的就会让孩子们的学习态度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川北道贡院绝不类同于一般的文物古迹,它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贡院之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末清初,四川省府设于阆中(后迁往成都),前后长达17年,在阆中举行了四科乡试。清代考棚在嘉靖年间重建,原由山门、廊道、考房、大殿、二殿、后殿和考生宿房组成,川北道贡院考棚是全国仅存的两处考棚之一。
从文物价值角度来说,保存完整是川北道贡院最主要的优势,但与其说川北道贡院完好无损地保存了“形”,还不如说它更重要是保存下来了古代读书人的“神”,这个“神”也恰恰体现了科举制度的优良元素所在。
科举制度虽然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它就像大浪淘沙般为历朝历代挑选出了千千万万读书人中的精英人物,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仅有读书人的才华横溢,也有读书人的德行与节操,如唐代的房玄龄、柳宗元;宋代的王安石、范仲淹;明代大改革家张居正等,即便是到了病入膏肓的晚清,其大名鼎鼎的四位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也多是科举出身,曾国藩与李鸿章之父甚至是同榜进士;左宗棠则是科举屡不及第,便做了达官贵人家的幕僚,后来才步步发迹的;张之洞则是同治二年(年)廿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
贡院内景
现代教育制度虽然远胜科举制度,但无法否认的是,传承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身上的很多优良传统,也被我们毫不保留地抛弃了。古代读书人往往会以圣贤书中的“准则”来激励自己、约束自己,而现代教育却是不惜一切代价在赢得所谓的成绩。
现代教育让孩子们获得了更多、更全面知识的同时,在德行教育方面却欠缺得多。倘若要弄明白这其中的奥秘,恐怕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必须亲临其境地去感受科举时代蕴藏着的优良元素,那么去川北道贡院“穿越”一次显然就成了不二之选了。
带着你的孩子来川北道贡院吧,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绝对不是一次普普通通的旅游,无论你是远在古都西安,还是在灯红酒绿的上海,无论你在繁花似锦的城市还是郁郁葱葱的乡村,只要你想给正在勤奋求学中的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深刻震撼,那么你就可以选择带着家人孩子,来古城阆中进行一次熏陶心灵的“穿越”之旅。
磅礴新闻原创长按识别图中白癜风早期症状图解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