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公务员考进城市就能翻身吗

编者按:前天“半月谈   曾以一篇《博士春节返乡记》引热议的王磊光博士,与一名乡镇公务员隽儿做了一番对话。人民日报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隽儿的抱怨至少说明她没有同流合污。如果面对游手好闲的同事、雁过拔毛的领导、为工作升迁背弃自己去找领导女儿的前男友,年轻的隽儿不是抱怨,而是认清形势,按他们的规则“努力奋斗”,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不过,我虽然能够理解隽儿的痛苦,但不能认同她改变命运的手段。她说得很清楚,“我一定要考到城市里去,至少是个地级市”。她只说考进城市,没说考什么,但想想就知道,不是事业单位就是公务员。在她看来,似乎只要考进城市,就能摆脱在乡镇机关不如意的一切。

  但即使真的考上城市的公务员,隽儿就能满足吗?论资排辈、人情政治这一套可不仅仅存在于乡镇一级的政府机关。逃离基层,未必能远离乡镇的那些丑陋现象。

  在隽儿的眼里,往上考是她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像当初大学毕业时考公务员是她唯一的就业途径。这才是我最值得关心的问题。这种“考试决定命运”的思维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干不了辞职啊”还真是众多基层公务员难以面对的诘问。比如她说,“好几次,我都想着辞职不干了,但想到外面的工作也不好找,还是硬着头皮留了下来。”她也曾想着去考编制当老师,但也打消了念头,因为“我们的工作毕竟比做老师轻松多了。”

  隽儿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他们说起自己的处境总是叫苦连天,但是一说起改变,他们却一点也不愿承担风险。就好比许多公务员对“在外面工作”有很强的心理抵触,他们往往夸大在外打拼的辛苦,或者对外隐瞒了在体制内工作的好处。他们能够想到的改变命运的方式,就只有“考试”这一条路了。

  考试没有风险。即使考不上城市里的公务员,也能保住现在的饭碗。考试提供了一个改变命运的虚幻途径,就像鲤鱼跃龙门一样。殊不知隽儿已经被这样的美好设想骗过一次了。以前是“考上公务员就好了”,现在是“考进城市就好了”。

  人总要在现实中生活,认清现实不等于认命,认清现实才能选择自己真正想走的路。对于年轻一代来讲,如果只把命运寄托给考试和偶然,那就是十足的悲哀,因为这改变不了现实,只会成全残酷现实的又一轮循环。(新京报)

想“逃离”乡镇的女公务员为何不选择辞职?

今天,笔者在网上读了一篇题为《一个乡镇公务员的自白:我一定要考到城市里去》的文章,心里总觉得不是个滋味。说实话,我既不同情这位参加工作才一年的女公务员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遭遇,也不赞同她那些非常出格的观点。

笔者认为,年轻干部就应该立志干大事,就应该到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就应该到基层一线去,扎根基层,磨练意志,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增强党性,而不能立志当大官,追名逐利,挑三拣四,贪图享受。因为基层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是各种问题和困难最集中的地方,是年轻干部培养群众感情的“沃土”,是检验真理的“学校”,是锤炼才干的“校场”,是开阔眼界的“源头”,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如果自己的确不适应乡镇工作岗位,不愿在基层一线工作,不愿同“泥腿子”打交道,或者认为自己是块当大官发大财的料,就干脆辞职算了,用不着在那怨天尤人,甚至做出诋毁组织和他人的事。

古人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意思是说,无论是文治韬略,还是盖世武功,莫不来自基层磨砺和实践锻炼。古代如此,如今我们的干部选拔也是这样。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农村干过,还担任过大队党支部书记。可以说,干部只有在基层经过磨砺和锻炼,才知道群众的困难和疾苦,才会真正树立群众观念,增进群众感情,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办事情、作决策才不会脱离群众,才会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接地气”,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

然而,从那名叫“隽儿”的年轻女公务员的“自白”中我们不难看出,她的思想灵魂、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等都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她说某镇是个“鸟不下蛋的地方”、“规定总是跟年轻人过不去,要求应届毕业生在基层必须待满两年”;镇上让她干了一些诸如烧水、扫地、接听电话、通知会议、复印材料、做会议记录等零碎事情,她竟然称自己“被他们当奴隶使唤”、“就知道欺负年轻人”;她甚至还嫌待遇低,称“每个月的工资不到”……

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作为人民公仆,不管地位高低、官位大小、环境好坏,都应当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回报他们、感恩他们。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无论是国家公务员还是平头百姓,都不例外。即使一个地方再穷,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不能说那地方是“鸟不下蛋的地方”。再说,一个地方的老百姓富不起来,当地政府及其干部都有责任。既然说那地方是“鸟不下蛋的地方”,也就再没必要死皮赖脸地留在那里了。如果选择了留下,就要安心工作。可“隽儿”完全与众不同,她既不想离开公务员岗位,也不能正确看待两年的服务期,不能正确看待镇上给她安排的那些零碎活,甚至还夸大其词,不说老实话。

要知道,自己是块什么样的料,能干多大事,自己应当清楚。换句话说,如果她能干别的事情,镇上就不会安排她去打杂。其实镇上安排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是对她的信任,也是对她的考验与锻炼。如果什么活都不给她安排,那反而会害了她。即使镇上有一些不合理的安排或存在一些违纪违法行为,她完全可以选择向镇领导建议、汇报或直接向上级组织举报,而没必要向外人宣扬。更不可思议的是,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公务员,居然学会了说假话——“每个月的工资不到”。其实谁都清楚,公务员的工资有四部分构成,而她只说了其中之一,这相当于当地出台的最低工资水平,这不是明显地在忽悠人吗?难道当地公务员风格都很高,拿的是全省最低工资待遇?

由此可见,这个女公务员的思想有问题,瞧不起乡镇,瞧不起基层干部,瞧不起农村,瞧不起农民,心里只有自己,而且好高骛远、追名逐利,工作挑三拣四,甚至还谎话连篇!即使这样的人将来考到更好更高一级机关工作,迟早也会出问题。一方面,这跟她个人成长的环境有关——“父母都有体面的工作,家庭条件优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及干部选拔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只注重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而不注重人的素质,不注重选拔在基层老老实实干事的人。但愿这个女公务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有所改进,但愿我们的制度更加完善。

实践出真知,磨砺长才干。艰苦环境更能磨练人、造就人。再小的事情,只要干多了干好了就是大事,尤其是老百姓的事情。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公务员,就要从基层干起,从小事做起,摆正心态,平时不仅要多向领导请示汇报,虚心向老干部学习请教,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还要手勤眼快多做事,多下乡与老百姓交朋友。只有从基层干起,从小事做起,植根基层、了解社会现实,脚踏实地、读懂中国国情,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增长才干。(雄风)(来源:人民网)

一个乡镇公务员的自白:我一定要考到城市里去!

半月谈新媒体中心出品

欢迎微友分享

就是关心你自己关心公务中国政策顾问第一号本刊唯一官方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摢瀹舵瘮杈冨ソ
閮戝崕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tianfustone.com/lyyy/152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