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湘东赣西边界的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蓝”8月15日至23日,一周多的时间,我受山东画报社的指派,和《孙子研究》编辑部的五位同行一起进行了这次红色寻访。我们立足赣贵甘宁四省区长征故地,围绕长征史诗中三大战略转折的篇章——长征出发地·军事主力的战略大转移、长征转折点·军事指挥的战略大转换、长征会师地·军事目标的战略大转变,进行了多角度聚焦寻访。在赣贵两地主要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的足迹为采访主线,在甘宁两地主要以中国工农红军三大方面军主力会师地为采访点。循着红军走过的历史足迹,走在红星照耀的路上,亲近着热血浸染的红土地,我以个人体验式采访的方式,追寻20世纪上半叶中华大地上那股浩荡铁流不屈不挠的历史背影,感受“永远在路上”的长征精神。矗立在南昌市人民广场上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踏遍青山人未老江西:年8月15日-17日按照采访主线,在江西的日子,我们原定的主要寻访点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长征源”——于都。8月15日下午3时许,落地南昌后,我随手在采访备忘录里记下了一句话:“中央红军长征,是从告别养育他们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始的。”因此,先期对人民军队诞生地、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亦称“中央苏区”)等地的寻根溯源,则拉开了我们此次长征故地寻访的前奏。下午4时,南昌城里的阳光正浓烈,如同我们怀揣的火热心情。我们一行马不停蹄地先后拜访、瞻仰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和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年,在南昌繁华的中正路(今中山路中段号),修建了一栋当时全省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旅社——江西大旅社,其奢华程度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但,江西大旅社的大老板、曾任南昌商会董事长兼商团团长的李晋笙,怎么也不会想到,4年后的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人会在这里领导发起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当时,领导起义的前敌委员会就设在这里,南昌由此以“英雄城”而驰名天下。作为这座城市诸多精神坐标中的两个亮点,设在江西大旅社旧址的八一起义纪念馆和南昌市人民广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所在地),浓缩着城市的红色基因,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和“军魂发源的地方”,可谓是实至名归。井冈山里的红军雕像茨坪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大门入口处的“一代英豪”主题雕塑继南昌起义月余之后,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湘东赣西边界领导举行了秋收起义,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打出“工农革命军”的红色旗帜,并将这一红色星火引领到罗霄山脉中段,即江西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8个月之后的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从此,中国革命的“星星燎原之火”,点燃在八百里井冈,激荡在罗霄山脉。8月16日早上,我们从南昌驱车奔向井冈山。一路向西南,多公里的高速公路行程,后一半里程,道路两边的红色元素逐渐多了起来。那些镌刻了红色宣传口号的标识,诸如“红星照我去战斗”“红色沃土生态家园”“红军万岁”“天下第一山”等等,似乎在时刻提示着我们:红星照耀的路上,“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就在前方。参加过长征、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曾说,“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当我们走进井冈山后,听从了驾车随行的南昌司机师傅李武的建议,先去井冈山风景名胜区腹地的茨坪镇大井朱毛旧居、再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地寻访。事实上,在包括李武在内的诸多当地人看来,这些地方洋溢着最经典的井冈山“历史红”,让我等外来人心驰神往。在大井,我们不时就能与各地来此寻访的人群遭遇。这其中,有单位组织学习受教的团队,有家长带着暑期的学生,有媒体采风团的同行,也有外国人的面孔不时闪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外的“朱毛会师”主题雕塑瑞金市沙洲坝下霄村革命旧址群一角用镜头记录下这里的点滴碎影后,走出大井的路上,我遇到一对年轻夫妻带着据说已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孩子仰着面孔指着导游册上的文字问:“妈妈,我觉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问题吧?学校的德育老师告诉我们,山林里不能带火种的……”我听后,与他的爸妈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莞尔一笑。爸爸对童稚未脱的孩子说:“儿子啊,它不是你理解的火柴和打火机,是革命火种呀。一会儿我们到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你就明白这个‘革命火种’有什么含义了。”革命的火种,在井冈山落地生根,后来人见证着浸染了红色底蕴的历史遗址、文物遗存,靠着言传身教,也在幼龄童和年轻一代心中扎根。据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讲解员介绍,馆里藏有的革命文物与图片丰富,再现了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风云,是这座山滋养后人的最为丰厚的精神场所之一。8月中旬的湘赣边界,暑气仍重,但仍挡不住来来往往的人群。当我们身在井冈山郁郁葱葱的腹地,满眼的苍翠,满身的清爽,身心早已远离了尘世外的喧嚣与躁动。山上山下,从竹林深处传来的,或清晰或遥远的红歌漫卷而来,渐渐地激扬和温婉,将人们包围和浸润。那些故事与鲜艳的红旗一同在歌声里飘扬,牵引着我们走向历史深处。有那么一刻,我的视觉中和心绪里,不时隐现着流经了大半个江西的赣江。古称“赣水”的这条水系,如同镌刻在江西大地上的一条清晰的人文脐带,在她或沧桑或轻快的流韵里,似乎很容易就能触摸到整个赣地在近代中国历史深处的红色积淀,然后又很自然地把我的神思,拉到赣东南地区那片80多年前叫做“红都瑞京”的热土。瑞金市沙洲坝下霄村中央红军兵工厂旧址沙洲坝红井革命旧址群所在地曾是“红都瑞京”的“心脏”8月16日傍晚,自井冈山经达赣州市小住一晚后,我们一行就近取道先后走进于都县和瑞金市。对于后者,一旦置身其中的沙洲坝下霄村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军委旧址和红井革命旧址群,走近当年毛主席带领红军为当地百姓挖的红井……我们的心灵不时受到触动。在这些地方,草坪上的雕塑、墙上的标语、屋顶的红星、老屋前的老树,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每天迎接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寻访期间,面对斯时斯景,我的内心却仍固执地交织和流淌着那条赣江里的水。从井冈山到瑞金余公里,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将驻地选在了后者,除了斗争形势所迫,更有深层次的原因吧。比如,从战略位置而言,赣江两岸会不会就是当年红军创建区域根据地的最佳首选?对此,党史和军史似乎鲜有记载,红军长征故地很多纪念馆也未能听到点滴的讲解。我只好照着自己的理解,通过井冈山、赣江沿岸和瑞金这几条线,循着红军在这几条线上走过的历史足迹,通过沿途寻访的各个纪念馆故纸旧影和战场遗存等汇总来的资料,来追寻我自己的答案。年1月,红四军和红五军分兵,毛泽东、朱德率前者离开井冈山,进军赣南。取得大柏地战斗胜利后,进占宁都县城,接着抵达东固,同当地的一支红军武装会合。1月下旬,红军主力集中行动,在闽西四都镇击溃敌军一部,占领长汀城,闽西革命根据地开始创建。3月,红四军决定全军迅速回师赣南。4月初,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进驻江西瑞金,同彭德怀率领的由井冈山突围而来的红五军合兵。4月上旬,“蒋桂战争”爆发后,彭德怀率部回井冈山,红四军主力在赣南近距离分兵……从当年的4月底到12月底,以红四军在上杭古田举行“古田会议”为节点,不断分兵合兵的红军和井冈山分分离离多次,但一直将其视为须臾不舍的根据地。年2月,“袁文才、王佐事件”发生后,井冈山落入敌手。“红井”是当年党和苏维埃政府关心群众生活、为人民办实事的历史见证从此,这座山成为红军渐行渐远的落寞背影。年2月之后,创建一个新的长期稳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应该是井冈山走出的红军和包括各个零散的根据地亟需解决的问题。年8月下旬,是红军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岁月。由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整编后的红军第一军团,和由红五军主力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市,合编为共有三万多兵力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以下简称“红一方面军”)。此后的年10月,在赣西群众和地方红色武装配合下,红一方面军一军团攻占吉安城。接着,又连续攻克泰和、安福、吉水、峡江、新干、清江等地,使赣江沿岸的几十个县的红色政权连成了一体。历史,如同奔流不息的长河,拉长延展着大地上的历史记忆。此时的赣江两岸一片红。这样的大好形势,在蒋介石反动集团眼中如肉中刺。年11月,“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立刻发动大规模“围剿”。截止到年9月,红一方面军依靠并灵活运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先后打破敌人三次“围剿”。这期间的年1月1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宣布成立,这是全国苏维埃各区域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成立之初,机构不完善,人员也不能到位,一直随中央红军总部行动,几经辗转,最后于年9月从永丰龙岗迁至瑞金。年“9·18事变”,红军虽遭敌军“围剿”,但家国情怀未曾改变。9月25日,毛泽东、朱德、贺龙、彭德怀等联名发表抗日文告。第三次反“围剿”战役胜利后,毛泽东到瑞金同中共苏区中央局会合。瑞金位于闽、赣、粤三省交界处,偏僻但富饶,自古就有“绵江两岸是块洲,三年两不收,还有余粮下赣州”之说。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一苏大”)在瑞金的叶坪乡叶坪村举行,来自闽西、赣东北、湘赣、湘鄂西、琼崖、中央等根据地的红军部队,以及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全国总工会、全国海员总工会的名代表出席大会。毛泽东代表苏区中央局作《政治问题报告》。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于经济政策的决定》等法律文件,选出63人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这里宣告成立,成为共产党人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瑞金也因此被今人奉为“红都瑞京”(或称“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11月25日,组成了全国红军最高指挥机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也称“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或简称“中革军委”),以朱德为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11月27日,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毛泽东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国焘当选副主席,“毛主席”这个称呼从此被一直叫到今天。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的历史影像资料图高耸云天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此后,在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的领导下,长期被分割的赣南和闽西两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巩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也即“中央苏区”),其范围扩展到28个县域,拥有瑞金、兴国、于都、长汀、上杭等15座县城,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多万。在这里,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曾印发货币,颁布宪法、劳动法等法律,发展苏区经济、创办社会事业,指挥全国苏区工作。 年1月7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被迫由上海迁至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与中共苏区中央局合并,组成新的中共中央局。年2月至3月间,第四次“反围剿”打响,此时的毛泽东已遭排挤,失去对中央红军的指挥权,但朱德和周恩来仍坚持运用其前三次“反围剿”战略战术,赢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这一时期,面对敌军数次“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难得安生。年4月,毛泽东随临时中央政府机关迁往瑞金城西的沙洲坝下霄村。年,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而蒋介石却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自年下半年开始,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大军,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仓促应战,第五次“反围剿”打响。由于受“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在军事保守主义战略指导下,教条主义盛行,掌控中央红军指挥大权的共产国际代表、德国人李德,照搬正规阵地战经验,使红军辗转于敌军的主力和堡垒之间,陷于被动,屡遭挫折,苦战一年也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红军已无在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这一时期,遭排挤后被剥夺红军指挥权的毛泽东,面对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对革命前途虽怀忧虑之心,但并没有像其他大部分人那样悲观消沉。年夏季,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的前夕,他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调研时写下了那首《清平乐·会昌》,以诗言志。一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道出了他站得高、看得远的心境,对前路充满信心,永不言败,永不服输,不局限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和存亡,而是笃定沉思地放眼全局,心系前路。8月17日,温热的上午,吟咏着这一词句,我们采访组一行走进关乎中央红军前途的长征出发地于都。那一刻,太阳消隐在了云层里,却遮不住风中红旗和红星的光芒。我们分散走在这座温婉而刚烈的小城,一簇簇红色便随着手中相机快门的声音欢快地流淌起来。站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下,仰望共和国精神之巅的群像。走近波澜不惊、缓缓流淌的于都河(贡江在于都境内的河段),触摸着河畔那块书写着“长征渡口”的坚硬磐石,遥望远去的于都河水,耳边萦绕着《十送红军》和《红军渡·长征源》的曲调,我的心突然柔软如水,潮湿如雾的眼睛里,恍若隐现着红军从这里向南夜渡疾行的历史背影。“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陵新田打胜仗。”陆定一在他的《长征歌》第一首中描述的情景,正是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漫漫征途的真实写照。年10月10日晚,在第五次“反围剿”屡遭失利的形势下,在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下,各机关、部队分别自瑞金地区向西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雕塑于都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时的突围出发地,因而被称为“长征源”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最初计划,是与在湘西的红二、六军团会合。从瑞金到湘西只有区区几百公里,当时肯定谈不上是“长征”,充其量也就是投奔个“远亲”。但,历史并没有让他们走向这个既定目标,而是让他们背负起危难之际民族的希望,汇成一股浩荡的铁流,踏上了生命的远征。年10月17日晚至20日晚,先于10月16日在于都地区集结完毕,待命伺机而动的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人,带着笨重的“家当”,在得到指令后,陆续从于都河山峰坝、东门、南门、西门、孟口、鲤鱼、石尾、渔翁埠等八处渡口夜渡出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突围转移战。中国工农红军军事主力的战略大转移,以瑞金为转移出发点,以于都为突围出发地,自此揭开了悲壮的序幕。人民是水,人民子弟兵是水中哺养的鱼。在这样的悲壮序幕里,军民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党和红军危难关头,于都人民不顾敌军大兵压境,不怕死亡威胁,一边送郎、送夫、送亲朋远征,一边倾其所有,支援即将远行的子弟兵,为渡河的他们搭起了一座座连心桥。今天,虽然这些桥早已消弭于历史烟尘中,但通过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那些泛黄的影像旧纸,仍能找到它们的影子。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前有一块石碑,正面刻有“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这是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在亲自指挥架桥材料的征集工作时,得知于都人民的真情后发出的一句感慨。如今,这块石碑矗立在于都河畔,也矗立在于都人民心中,为这座赣东南小城镌刻下永久的纪念。1寒冷冬日,读书取暖白癜风的诊断复方卡力孜然酊 价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tianfustone.com/lyzl/150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