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读物丨等待戈多荒诞背后的情绪宣泄

文字阅读内容较长且枯燥,建议直接带上耳机收听音频

本文非原著,仅为原书解读。

今天为您解读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塞缪尔贝克特的不朽巨作《等待戈多》。《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一部知名度远远大于作者本人的戏剧作品。萨缪尔贝克特是一位略显古怪的文学影视,他生前很不愿意谈论自己的作品,不肯接受外界采访,时刻保持着与公众的距离。因此,年,当他妻子得知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时,下意识的惊呼道,一场灾难。不过他对摄影却意外的宽容,因此在各类报纸、杂志、书籍上,我们都能见到他棱角分明的面孔。更有意思的是,贝克特本来无意写作戏剧,只是因为觉得写小说太费神,才想要换种写作形式放松一下脑筋,这才有了等待戈多。未曾想到戏剧给他带来的名声和影响力竟远超他更看重的小说。不知道在贝克特看来,这是意外之喜呢,还是无妄之灾呢?借着存在主义思潮和荒诞派戏剧的东风,等待戈多成了当时欧洲艺术界最热门的话题,并为他赢得了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不出所料,贝克特没有出席颁奖典礼,诺奖的授奖词,称他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对贝克特而言,这评价可谓实至名归。即便到了创作生涯后期,贝克特的作品仍然充满实验精神,他对文学形式的探索和对人类精神困境的书写。使他当之无愧的屹立于二十世纪最出色的艺术家之列。那么贝克特剧本的独特性到底体现在哪里,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贝克特的艺术风格?等待戈多又是如何颠覆了当时的戏剧形式?我们不妨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等待戈多》的世界。《等待戈多》的情节其实十分简单,结构也不复杂,前后统共就两目。第一幕的故事发生在黄昏时分的一条乡间小路上,路旁有棵树,不远处的一块石头上坐着。哥哥,他想把鞋子脱了,可怎么也脱不下来,累得自己气喘吁吁。这时候啊迪迪上场了,他的思绪沉浸在过去的梦想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哥哥终于把一只血脱了下来。这让迪迪联想到了圣经中两个盗贼的故事。在耶稣受难那天,有两个盗贼与他一同钉在十字架上,其中一个讥讽耶稣,另一个则相信耶稣并为他辩护,因此这人获得了救赎。迪迪质疑,为什么新约的四部福音书中只有路加福音记录了这个故事,而人们又为什么选择相信这个故事,相信救赎的存在?另外一边,哥哥对救赎的话题不感兴趣,说起圣经,他只想到在死海里游泳。仅仅几页的对话就凸显出两个人物不同的气质。哥哥着眼于当下,更关心身体的感受,而迪迪关心过去和未来,喜欢思考。重视抽象概念超过现实具体问题。表现在人物行为的细节上,就是哥哥一直在捣鼓鞋子,而迪迪则会习惯性的取下帽子,再戴上。另外,这样一组看似十分跳跃的对话,也为整出戏的内涵定下了基调。这里不妨把救赎视作生命意义的隐喻。如果他的基础是建立在不可靠的叙事以及一厢情愿的欲望之上,那么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存在的真相?又是什么?我们先不忙回答这个问题,接着看下面的故事。在救赎的话题以后,哥哥和迪迪终于讨论起了他们身在此处的目的,等待戈多。可是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得知,他们既不确定戈多会不会来,也不确定要在哪里等。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不确定自己昨天是不是来过这里,更不知道戈多是谁长什么样,为什么要等他。关于戈多是谁的问题,素来为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tianfustone.com/lyzf/lyzf/1593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