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
徐爱英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物资相对匮乏的中国东北农村,过年是一年中人们最奢侈、最隆重的节日,更是孩子们一年中最盼望的日子。经过了春种、夏耘、秋收,冬季便是农人们享受一年来劳动果实的季节。每当凛冽的西北风刮起,鹅毛般的大雪飘下,劳碌的农人们就开始忙年,置办各种年货,庆贺新春。这第一件事当属杀年猪,磨刀霍霍向猪羊。在当时,勤劳的农人家里都会养上一群鸡鸭鹅猪等家禽家畜,正所谓“鸡鸭成群,猪羊满圈”。秋收后,粮食中一些下等秕谷,或混在土里不好挑选的种子都成了家畜家禽的饲料。只要不是急需用钱,一般的家庭都会宰杀一头过年的猪。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饲养,那头待宰的小猪往往被喂得肥头大耳,膘肥体壮。杀年猪是村子里的大事,每个村里都有一两个公认的宰猪高手,又名杀猪匠。杀年猪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飘下第一场雪后,要杀猪的男主先要准备两盒上好的香烟,头天晚上去家里坐坐,邀请人家帮忙杀猪。跟杀猪匠商定好日子后,再请几个年轻麻利的后生来帮忙。帮忙的后生个个腰扎麻绳短袄肥裤,脚蹬皮靴一副精装打扮。女主要在杀猪这天早上烧好一大锅开水备用,再去亲戚邻居家喊来年轻的小媳妇、大姑娘帮忙做饭。待杀的猪,头一天是不能喂食的,还要不停的驱赶,促使猪排出体内废物。待到日头升起,气温稍暖些,一群人跳进猪圈把猪捆好,用一个粗粗的木杠抬到庭院的桌子上,将猪背朝上按在桌子上。这时,杀猪匠一手压住猪的嘴巴,一手将两尺多长的杀猪刀准确地从猪脖子捅了进去。当杀猪刀抽出时,一股鲜血就从猪脖子涌了出来,主家赶紧用洗净的盆来接住,猪血越多越旺就预示着来年六畜兴旺。放完猪血后,众人将杀猪板凳斜放在铁锅上方,把猪抬上板凳,方便淋水刮毛。若是平地,则舀水来淋。淋开水刮毛前,先在猪蹄上刺一个小孔,插入小竹筒,或人力或用气筒将猪身吹胀,方便去毛。最后开膛取内脏,分割猪身。整个过程如行于流水一气呵成。接下来就该女主登场了。女人们把猪血猪下水清洗干净切成段,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拇指厚的大肉片,自家大缸里的酸白菜切成细丝,锅里放上花椒大料炒香后放入肉片,翻炒时倒入酱油,自家酿的大酱,酸菜。再放入半锅井水。灶膛里放入事先劈好的干柴,凶猛的烈火舔舐着黑黝黝的锅底,蒸汽不断地从锅里冒出,还有诱人的香味能飘出好远。煮的差不多了主人拿来雪白的土豆粉条放入锅中搅匀再煮一会,热乎乎香喷喷的杀猪菜就做好了。男人们放上炕桌,盘腿坐在热腾腾的炕上,端着大碗的高粱白酒,就着杀猪菜大话桑麻。饭后主人还要送一碗杀猪菜给左邻右舍,让大家尝尝自家手艺。酒足饭饱众人散去后,主人把分割后的猪肉放到雪地里裹上雪倒上水,冻成冰块后放入家中的大缸里一直能吃到来年春暖花开。第二件事就是赶年集。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陆续购置年货了。赶集都有固定的日子,到了赶集的时候,邻居们都相约去赶集。最热闹的当属年前最后一个集,也叫花集。周围村庄的人们冒着严寒赶来:近处的骑个二八大扛的自行车,远处的赶着牛马车。男人们头上戴着厚厚的狗皮帽子,身上穿着羊皮大衣,脚下是厚厚的毡靴;女人们头上围着鲜艳厚实的毛巾、戴着厚厚的棉手套,身穿羽绒服,脚蹬毡底棉鞋,三五成群、说着笑着。太阳也赶着露出红红的笑脸,仿佛要跟大姑娘、小媳妇们比着漂亮。年轻女人们最喜欢的就是头饰和衣服布料。两块钱一对颜色各异的绸带,扎在头上,打个蝴蝶结,是当时流行的发式;十几块钱一米的布料,扯上几米,各式布样买回家后,小媳妇们手巧,给一家老小裁剪得当后,做成过年的新衣。也有图省事的,直接买成品衣带回家。鞭炮是孩子们的最爱。花集自然少不了他们。鞭炮摊前,孩子们拥挤着,争相付钱买鞭炮。摔炮,二分钱一个,大小孩都能玩而且没有危险。各色花炮,大小挂鞭都成了孩子们的猎物。男人们则围在水果,肉食摊前挑选过年的食材。集市上商家叫卖的吆喝声、顾客讨价还价声以及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有年味了,年味浓了。第三件事是大扫除。进入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家家户户都有大扫除的习俗。一家人的被褥、棉衣都要赶在年前拆洗一遍,还要给自家住的屋子穿上新衣,把屋子装扮一新。这也是迎新年里重要的一项任务,叫糊墙。八九十年代,农村居住的还是土坯屋子。人们把屋里的土坯墙和顶棚,用旧报纸或白纸贴上,美观还能把透风的墙缝堵上,这样多少能有保暖效果。人们挑一个晴朗暖和的天气,用扫帚把墙上、屋顶的灰尘打扫干净。然后制浆糊。锅里放水,盆里倒上面粉,搅拌成搅匀的面糊,不能有疙瘩。烧开水后,把面糊倒入锅里并快速搅匀,以防下的面成疙瘩。搅匀后,再烧上一会,直到锅里冒出无数个小泡泡。停火晾凉后倒入大盆里待用,这就是自制的浆糊。在地上或桌子上,铺上一大块平整光滑的木板,把大块纸张铺在木板上,一人拿一个干净的大刷子,沾着浆糊,均匀的刷到纸质的一面。刷好后,掀起递给站在墙边的另一人。另一人一手拿纸贴到墙上,另一手那一把干净的笤帚,把贴上去的纸扫平,摁实。贴时要注意边角平整,纸张对齐边缝连接。最难贴的是屋子的顶棚。这要家里个子高,胳膊长的人,站在梯子上,手拿笤帚,一块块贴好。整个屋子贴完后,亮堂堂的。手巧的人家,还要剪几朵红色的窗花,贴在自家玻璃窗上,再折几个彩色的葫芦,下面坠上长长的流苏,挂在墙上或是顶棚上,增添了喜庆,也增加了美感。第四件事是走亲戚。俗话说,你来我往是朋友,亲戚靠走动。平时各忙各的,到了过年时,人们备上几盒礼品,或是烟酒或是肉食水果,或是点心罐头,或是礼金,东西不限,大人孩子穿戴整齐,提着大包小裹,或骑车或坐车,到自己亲戚或要好的朋友家走走,大人们谈谈家常,问问过去一年的收获,畅谈新一年的打算。孩子们则疯玩在一起,溜冰,打雪仗,摔跤比赛,藏猫猫,踢毽子等等,到了吃饭时,主家拿出平时攒下的好酒好菜,招待客人,大家推杯换盏,谈天说地,一醉方休。第五件事是做面食。临近大年初一,大约是腊月二十六七,家家开始发面、蒸馒头。还要蒸些糖包、豆包,花糕等,这寓意蒸蒸日上。蒸完的馒头上,还要用筷子点上红点。最好吃的的是花糕,一层一层,象宝塔,每层里面都放了大枣、核桃等各种干果。这时,家人总要把小孩子们往外赶,警告小孩不能乱说话。过年有很多忌讳,小孩子一不注意说错话就要挨打,还不能哭。听老人们说,腊月里掉眼泪一年都不顺。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就到了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一天,大人们早早起床,把家里院里全部洒扫一遍,干干净净迎新年。大门上,贴上红彤彤的对联,再挂上大红灯笼,寓意着一年红红火火。中午一般是过油的时间。大人们在锅里放上半锅油,烧热,将事先和好的面(里面放些葱花、姜末、萝卜丝等)团成成近似圆形放入油锅,这就是说的炸丸子,意为团团圆圆。还有炸麻花,面片、炸酥肉,过鲤鱼意为年年有余。各家各户,不管东西多少,人多人少都要炸些东西,这叫过油,寓意越过越有。“滴滴答,滴滴答......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下午5点钟,村里的广播会准时传来清脆的童音,这是小喇叭时间。紧接着一位老爷爷就开始讲诉年的由来: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经常来人间骚扰百姓......三十晚上,人们把家里院子里的灯全部打开,家里家外都要亮堂堂的。这叫“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大门上两个红彤彤的大灯笼也要点燃。小孩子们手提各式各样的灯笼,有大人用木棍或秸秆扎成架子糊上彩纸,里面点燃一根小小的红蜡烛自做的纸灯笼,有集上或店里买的塑料灯笼。有用冰冻成的冰灯。大小孩子们排成长龙摆出各种造型在街道上玩耍。家里的大人围坐在炕上包饺子。到了8点钟,一家人准时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新年联欢晚会,在当时电视还很少的时候,这是当时人们最喜爱的文艺节目,被称为文艺大餐。到了夜里12点,男主人和孩子们都到院子里放烟花鞭炮。“咚......啪.....”这是二踢脚的声音,“吱”一道火光划过夜空,这是钻天猴的声音,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这是火鞭的声音,忽然天边升起一团火花如同千万只小火星在降落,这是雨花弹在开放。一时,寂静的村庄,各色烟花争奇斗艳,隆隆的鞭炮震耳欲聋。屋里女主人已麻利的煮好水饺,做好年夜菜,烫好白酒。家里祖先的牌位前已点燃炉香,摆好鸡鸭鱼肉,水果点心。男人放完鞭炮带领孩子们洗手,先给祖先上香,磕头,希望祖先保佑一家大小平平安安。开饭前,第一碗水饺要先敬祖先人,第一口酒要先浇点给先人,做完这一切,一家人才热热闹闹的吃年夜饭。吃过年夜饭撑不住的小孩子去睡觉了,大人们还要看电视或打牌守夜直到第二天早上,这叫守岁,寓意好日子长长久久。三十晚上还有一个重要节目,就是发压岁钱。长辈们会早早用红纸包上一些零钱作为孩子们的压岁钱,祝福孩子又长一岁,岁岁平安。初一一早小孩子的新衣兜里,或是睡觉的枕头下就会有令人惊喜的红包。最有年味最热闹的是大年初一。一大早5点多钟,北方的冬季还在黑暗中,大人们就叫醒沉睡的孩子,放鞭炮,吃饺子。大人们说初一的早晨一定不能睡懒觉,不然,田坎会塌,一年都不会有好日子过。吃过早饭后,一家人穿上新衣到街上去串门,邻里之间互相问候,给长辈请安。到了太阳升起半空时,就会有扭秧歌的团队,一行多的二三十人,少的十几个人,大姑娘小伙子们穿着鲜艳的衣服,手拿彩带,头戴靓丽的头饰,脚穿花鞋,脸上化着夸张的彩妆,随着欢快的锣鼓扭起来。队伍中间还有划旱船,踩高跷的。划旱船的是一个人腰上绑着一个用彩绸秸秆扎成的纸船模型,手里拿一个彩纸糊成的船桨模型,随着鼓点边走边做出划桨的动作。划旱船一般都是一男一女对着划,寓意美好的爱情。踩高跷是在人的两套腿上绑一根长长的木棍,人在木棍上随着鼓点走花样,寓意步步高升。这个比较危险,要练很久,一般都是十几岁的小孩踩高跷。每个秧歌队伍的后面,都会有一个戴着黑色包金边帽子,手拿长烟袋,脚穿尖头鞋,满脸的褶子,走一步摇三摇的假老太太。一些调皮的孩子往往在后面跟着模仿或偷偷拉老太太的衣角。这时老太太就拿烟袋假敲那些孩子的头。调皮的孩子往往吓的抱头往人群里躲。人们爆发出一阵阵笑声。扭完后,领头人要讨喜钱,寓意新年喜事连连。喜钱没有固定,全凭主家赏。接钱后,领头人要把钱数喊出来,并双手一恭作揖说声谢谢东家。有时两伙秧歌遇到一起,就会各自拿出看家本事比试一番。这些秧歌团队大多都是农民自发组织的,一为娱乐二为开心,为新春佳节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气氛。从年初二开始,人们陆续开始走亲戚,有年前没来得及走动的年后正月里走也不晚。初二初三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也叫回门的日子。这时忙碌了一年的女人们带上孩子丈夫还有给娘家父母姐妹买的新年礼物一起回娘家看父母。岳父岳母要摆上一大桌子酒席招待回家的闺女,女婿,还要让家里长辈或平辈男子陪女婿喝上几杯,嘱咐几句夫妻间要互敬互让,孝敬长辈,家和万事兴之类教育小辈居家过日子的话。临走时姥姥姥爷还要给外孙外孙女包上一个大红包,以示对晚辈的疼爱。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五还要吃上一饨饺子叫“破五”,意为“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破五”习俗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从初六开始陆陆续续的就有开业的店铺。正月十五吃元宵闹花灯。直到二月二龙抬头吃完了烤猪头,炒完了糖豆各式料豆。孩子们陆续开学,农人们也开始平整土地,备种,准备新一年播种,年味才渐渐远去。作者简介徐爱英,济宁某职业学校教师,爱好文学、中医、体育锻炼。
济宁散文编辑部
文学顾问:
李木生孙继泉
编审:
陈红
文字审核:
张呈明
主编:
苏红
副主编:
文龙文君周子安孔灿
投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tianfustone.com/lyzl/lyzl/157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