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洋,我们还有很多不懂!▼
鲤鱼(Cyprinuscarpio),属鲤科(Cyprinidae),体长型,侧扁,头较小,有两对胡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产养殖物种之一,具有重要的产业价值。其中,黄河鲤是鲤科鱼类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亚种,具有金鳞赤尾、体型梭长,肉质细嫩鲜美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I.悠久的历史
作为优质的陆源蛋白质来源,鲤鱼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家鱼。中国最早的人为淡水蓄养鲤鱼据信始于殷商末期至西周初期,关于鲤鱼养殖的记载可追朔到年前,公元前五世纪的《养鱼经》是最早记载鱼类养殖技术的著作,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淡水鱼类养殖的发展。到了汉朝,鲤鱼已经成为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并达到养殖鼎盛时期。据《史记》记载,当时的鲤鱼养殖已经从池塘养殖发展到了开放水域养殖。近年来,随着鲤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我国鲤科鱼类的养殖技术和产量均已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
鲤鱼,图片来源wikipedia
关于鲤鱼的起源,目前学界尚无定论。西方研究者曾认为鲤鱼最早可能起源于更新世的小亚细亚和里海区域,并在大约一百万年前开始向东西方迁移,但这个结论缺乏系统学和遗传学的证据支持。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我们倾向于认为鲤鱼起源于第三纪我国的西南地区,之后凭借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开始向四面八方扩散,并最终在欧亚大陆的很多地方安了家。随后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双重作用下,逐渐演化出了包括黄河鲤、建鲤、禾花鲤、镜鲤、荷包红鲤等在内的多个品种。
II.“黄河鲤鱼,足以压倒鳞族”
作为鲤属鱼类的主要产地,我国的鲤鱼品种繁多,鲤形目成员中的余属、个多种,几乎所有具有代表性的类群在我国均有分布。而在众多生长快、肉质鲜美的食用型鲤鱼中,独以黄河鲤鱼最为名贵。与普通鲤鱼相比,黄河鲤有着独特的特征,其体型梭长、鳞片金黄闪光、鳍条端部呈红色,有称“金鳞赤尾”。口感上,黄河鲤“脊有厚肉,色泽鲜丽、肉质细嫩、气味清香”被普遍认为肉质细嫩鲜美。这些独特的外部形态特点和肉质特征,使得其与淞江鲈、兴凯湖鲌和松花江鳜一起被誉为我国四大名鱼。
“唯有大江养大鱼”。黄河的雄伟壮阔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就可见一斑,这也造就了生于其中的黄河鲤金鳞赤尾、体型梭长、肉质细嫩鲜美的独特形态与口感特征。黄河河道自河南省孟津以东开始放宽,河床宽而浅,非汛期含沙量少,且水中富含各种营养盐。黄河鲤栖息于水底底层,属杂食性,荤素不忌。这种独特的环境造就了黄河鲤优良的品质,使得其比普通鲤鱼肉质更加紧实、口感也好一些。
金鳞赤尾的黄河鲤,图片来源pixabay
研究表明,黄河鲤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相较于其他鱼类,黄河鲤含有较高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和脂肪酸,而氨基酸中以赖氨酸的含量最高,远远超过了FAO/WHO的氨基酸标准模式。肉的多汁和风味与脂肪含量的多少有关,尤其是其中的饱和脂肪酸,黄河鲤的肌肉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MUFA和PUFA),这不仅使得其肉质鲜美,也有益于人体健康。也难怪清人钱泳文曰:”熊掌之味,尚亚于今之南腿,不过存其名而已。惟鱼之一物,美不胜收,北地以黄河鲤为佳。”
III.珍贵的传统食材
尽管在如今看来,鲤鱼不过是市场上各种售卖的鱼类中再普通不过一种,在一些沿海地带鲤鱼甚至因为刺多而不被消费者喜爱。但你可知,鲤鱼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非常珍贵的食材,中国的食鲤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孔子家语》记载,弱冠之年的孔子喜得长子,恰逢鲁昭公因赏识孔子才华而赏赐他一条鲤鱼。孔子因得到国君赏赐而倍感荣耀,兴起之下以“鲤“为儿子起名。年幼的孔鲤就这样成了鲤鱼最早的也是咖位最高的形象代言人。不过这个故事里有一点值得注意,鲁昭公贵为国君,送人礼物不说豪车别墅,好歹也得是驴牌包包这个级别,怎么差人去菜市场称条二斤的鲤鱼就送去了呢?事实上,古时候的鲤鱼,尤其是黄河鲤可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诗》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与现在泛指一切自然形成的水道不同,“河”字先秦时仅指哺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因此“河之鲤”用今人之语便唤作做“黄河鲤”。从这首昔日陈国的流行歌曲中可以看出,先秦时黄河鲤对于寻常百姓的吸引力可是能与宋国公主相提并论的。
跳跃能力极好的黄河鲤,图片来源pixabay
历史上,从先秦到唐宋,黄河鲤一直都是逢年过节宴宾践友时的不二选择。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在七言古风《洛阳女儿行》中写道:“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将鱼以精湛刀功细细加工的佳肴称为“鲙”,这不由让人陷入思考,这位马具上都镶玉的高富帅叫来的外卖到底要怎样烹饪才配得上金盘子呢??
IV."脆弱"的黄河鲤
有着悠久历史的黄河鲤在我国曾有着非常大的野生群体,然而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大肆捕捞加上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黄河鲤生长水域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野生黄河鲤资源量急剧下降。上世纪70-80年代期间,国内鲤鱼引种杂交热潮兴起,黄河的不同支干流域都多多少少混入了杂交鲤鱼,黄河鲤的种质资源进一步被破坏,出现了多种鲤鱼混杂的现像,黄河鲤的品质也因此有所下降。
在水产养殖中,为了维持种质遗传多样性,往往需要向养殖群体中补充野生个体以提高遗传多样性,从而为良种选育提供新的潜能。野生黄河鲤种质资源数量和品质的下降,加上养殖过程中不合理的配种及管理方式,导致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单一;而养殖群体的逃逸和人为放生等原因也进一步造成野外黄河鲤种群的基因纯度受到污染。
尽管当前我国有着规模庞大的养殖鲤鱼种群,但你很难相信,野生鲤鱼种群已经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定为易危(VN)物种,这表明它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面临灭绝的几率较高,黄河鲤的栖息地也已被列入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被列为易危物种的野生鲤鱼,图片来源wikipedia
在我们的生活中,其他常见的、被IUCN定义为易危的物种还有北极熊、大熊猫等,此外,文昌鱼、中华鲟等“明星”珍稀水生动物也已经被公众广泛认知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而被我们司空见惯的鲤鱼,因有着庞大的养殖群体,其野生种群的灭绝风险反而被公众所忽略了。事实上,由于人工养殖群体的逃逸和人为放生等缘故,目前世界上很多地方野生鲤鱼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已经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基因库萎缩等问题,这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是十分不利的。保护野生珍稀鱼类,从你我做起。
参考资料:
1.邰如玉.黄河鲤体型和生长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
2.王绪祯,甘小妮,李俊兵,etal.鲤亚科多倍体物种独立起源及其与第三纪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11):45-63.
3.XuP,ZhangX,WangX,etal.Genomesequenceandgeneticdiversityofthe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tianfustone.com/lyzl/155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