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一个符号的所指变动与空间政治林敏

内容摘要在上海,外滩如同一个注脚,包容了自开埠以来长达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历程,同时其自身也经历种种具有深刻复杂性的变迁。本文试图在展现“外滩”作为一个地标、一个符号的内涵(所指)变动的同时,揭示出隐藏其后的空间政治逻辑。外滩,从早期的殖民地象征,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的体现,发展至今天的城市国际化、市场化的合法性代言。关键词外滩符号所指变动空间政治

在上海,外滩几乎是无可争议地作为城市的标志性符号出现的。年上海评选出的“新沪上八景”,外滩以最高票数当选,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外滩之所以能作为上海地标,首先一点就是因为“今天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城市有如此多样的建筑荟萃,它们屹立在那儿,互相形成对照。”上海作为现代性大都市,其鳞次栉比的建筑无疑是最为突出的表征之一,而外滩又是公认的最为集中体现这一特点的地方,或者说外滩是最具现代性的物质呈现。

但是,外滩在哪里?外滩是什么?

也许这个问题在一个上海人眼里要么是立即作为甄别是否本地人的标准,要么是成为一个颇具挑衅的问题。然而,这又实实在在是一个问题。

一外滩:何以成为问题

要解决“外滩”何以成为一个“问题”的问题,可以先来看看几段描述:

A.“十里洋场”的中枢是外滩,即入港口面朝黄浦江的一条堤。它不仅是港口,而且也是英国殖民势力的一个窗口。外滩的风景线处处点缀着英国建筑,尤为醒目的是:英领馆最早的大楼,建于一八五二年,一八七三年重建;汇中饭店;英国上海总会有世界最长的酒吧台;沙逊大厦和华懋公寓;海关大楼()以及汇丰银行()。

B.二十余幢西方风格的各国建筑上,社会主义中国象征的红旗猎猎飘舞。仿造英国大笨钟在美国制造的大钟,悬挂在正大门为古希腊神庙式的欧洲复古主义风格的海关大楼顶端,每到整点奏响《东方红》乐曲,钟声响彻黄浦江两岸。这就是外滩。

C.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重心也由南而北,浦东的开发和振兴使上海走到了全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春风吹醒了沉睡多年的上海外滩,中外金融机构也纷纷抢占外滩。上海作出了“清巢引凤”的重大举措,将外滩金融街房屋大置换,吸引海内外的“老顾客”重新前来落户,再显远东“华尔街”的风采。

D.“出了地铁口,你就可以看到东方明珠了。反正你随便从哪个方向走,你朝着它过去一定可以走到。那是外滩的标志性建筑,不远就到。”

可以看到,外滩并不真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是一个自明的存在,甚至它也不是一个固定的存在。比如上引的A段中的英领馆大楼就曾经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而今天可能会更多地强调东方明珠(如D中那位行人对笔者的回答),那么这种变化仅仅是一个建筑物的变化吗?进而言之,东方明珠是作为新时代的建筑出现的,而“外滩”这个词的出现则至少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那么“外滩”又是如何将这个新时代符号容纳进来,或者相反,东方明珠如何闯入“外滩”的符号所指、并成为具有标示性意义的构成因素?

二地域扩张与符号外延

无论是哪一个时期,无论是它涵盖了哪些地域,将外滩作为上海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应该是没有疑义的。而按照符号学理论的先驱、美国现代哲学家莫里斯(C.W.Morris)的说法,“如果某个东西A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控制了指向某个目标的行为,而这种方式类似于(但不必等同于)另一个东西乃在它被观察到的情况下用以控制指向这个目标的行为的那种方式,那么,A就是一个指号。”从中可以看到,符号(指号)具有三个要素:一是代表事物的符号(形式),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指称),三是对符号的解释(意义)。值得立即指出的是,符号是显示意义的工具,而这个意义则是处于恒久的流动中的,这也就是拉康(Lacan)所说的“漂浮的能指”与“滑动的所指”。

具体到“外滩”来说,其地理意义上的变动或许是最容易厘清的(但同时也是严重缺乏准确界定的)。它的产生直接与上海开埠有关,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外滩”就从原先上海老城厢外的一块芦苇丛生的荒滩地逐步发展成为“十里洋场”的中枢。一直到上个世纪中叶,外滩所涵括的范围仍然局限在黄浦江西岸,其中最能代表外滩的风貌则是“从金陵东路外滩到外白渡桥长仅1.5公里的弧线上,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地矗立着52幢风格各异的建筑,有英国式的、法国式的、古希腊式的等等”。直到今天,上海的旅游解说词中依然有这样的表达:“当年许多外国银行、总会、领事馆等云集于此,有东方“华尔街”之称,形成旧上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缩影。”

与这种描述相对照的则是,“百年沧桑,上海政府于-年间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将原来的马路扩建成十车道的宽阔道路,并在北面建起来造型独特的吴淞路闸桥以此减轻外白渡桥的重负。随后又建起了延安东路高架,使该地区的交通更为通畅,更展现了国际化大都市的强劲活力。沿江则修建起防汛墙和绿色长廊,各类雕塑和建筑小品坐落其间更使得外滩诗情画意。站在黄浦江边的观景台上,江风拂面,江面波涛粼粼,百舸争流,江上海鸥高低飞翔,可一览大城市港口的绚丽风光。隔江而立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耸入云宵,国际会议中心造型优美,金茂大厦,中银大厦等跨世纪的摩天大楼更是欲与天工试比高,以及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宏伟的气魄更使外滩借得美景。”

两相比较之下,可以发现随着时代变迁,外滩已经有了双方面的扩展。首先是地域面积上已经横跨黄浦江两岸,使得外滩不再仅仅指浦西。从这个角度也就颠覆了上海民间曾经流传的俗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因为外滩一直都是城市现代性的表征,而今的浦东即使不是作为外滩的核心,也一定是作为外滩的参照,作为外滩的识别出现的。外滩另一方面的扩展在于建筑物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上海人或外来者之所以把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作为外滩的标志,正是因为这些建筑物的高度。孙玮认为,“外滩作为媒介,代表了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这个方式构筑了现代性都市文明的社会基础,展现了一种与农业文明截然不同的社会关系”。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当可以说,这种现代性都市文明的物质基础则是与这些建筑物的品质、高度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就很好理解,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厂合作拍摄的五集历史纪录片《外滩》的第五集就直接以“天际线”为名。这个名称所展示的恰恰是今日评价外滩的最重要基准之一。

另一个非常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tianfustone.com/lysl/lysl/159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