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鲤鱼养殖模式应对市场变化附掌握投饲

  主动转变鲤鱼养殖模式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作者:赣榆县海洋渔业技术指导站 钱耀森   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县罗阳镇有着丰富的淡水资源,淡水养殖一直是这里的重要产业,其中鲤鱼养殖是这里重要的养殖对象之一。同样是鲤鱼,有一种鲤鱼养出来就赔钱,但有一种鲤鱼市场价每斤平均要高出一元钱。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科技入户工程技术指导员在走访中了解到,原来这里养殖的鲤鱼有两个品种,分别是建鲤和津新鲤(本地俗称美国超级大鲤鱼)。建鲤是传统养殖品种,其成鱼主要供应山东内陆地区,成鱼怀卵量大;而津新鲤是近两年开始养殖的晚熟品种,作为晚熟品种,二龄成鱼怀卵量相对较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开始注重保健,不喜食胆固醇含量高的鱼卵,导致建鲤市场不好,年很多养殖户转向喂养津新鲤,扎堆养殖,这样市场就带来很大风险,技术指导员建议:   1、虽然津新鲤市场很好,但渔民不能一味的追求产量,因为津新鲤较建鲤容易发病,养殖密度应适当降低。   2、津新鲤养殖池塘可以套养南美白对虾,既可以降低单养带来的市场风险,还可以降低发病率。   3、建鲤作为传统的养殖品种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不应放弃养殖,此时应该降低养殖密度,减少成本,适当增加套养南美白对虾投放量。   4、由于年建鲤出塘价低,有实力的养殖户还有大量存塘,因此存塘鲤鱼套养南美白对虾时要用隔离网把成鱼隔开,隔离20~25天后方可把隔离网撤掉,这样既可以节约南美白对虾饲料成本,又可以保证虾的成活率。

  水产养殖户要掌握投饲技术提高养殖效益

  作者:沛县农委 陈晓华   投饲技术主要包括投饲量、投喂次数、投喂时间及投饲方式等。传统的“四定”(定时、定质、定位、定量)“三看”(看天气、看水质、看鱼情)是对投饲技术的高度概括。   一、投饲量   投饲量随着水体中载鱼量的变动而变动。它受饲料质量、鱼的种类、鱼体大小和水温、溶氧等环境因子以及管理水平的因素的影响。   (1)饲料质量质量好的饲料由于利用率较高,鱼类适口,可以少投些,否则应多投些。   (2)鱼的种类以“吃食鱼”为主的养殖区域应比“肥水鱼”为主的养殖区多投些;摄食量大,争食力强较多的养殖区,投喂多些,否则应少投。   (3)一般情况,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溶氧亦是影响鱼类新城代谢的主要因素之一,水中溶氧越高,鱼类摄食越旺,消化越快,投喂量应增多。   二、投喂次数及时间   应采用“少量多次”的投喂方式,提倡每天投喂2-3次为宜。投喂时间一般以上午8点-9点开始,下午4点半-5点结束,每次投喂时间掌握在20-30分钟。总之应遵循“四定”原则,投喂在向阳,浅水处,依照“三看”灵活掌握投喂次数及时间。   三、投饲方式   目前主要唉有手撒法和机械投饵法。手撒法可灵活掌握投喂量,了解鱼的吃食情况,并且能提高饲料利用率,但费工、费时;而机械投饵具有省工、省时、定位、定时等优点,但不易掌握鱼的摄食情况。而现实中不少养殖户投喂时往往一次性投喂,则易造成饲料的浪费,同时也败坏了水质,使淤泥沉积速度加快,应坚决改变这一方式。

  鱼病治疗药物使用要“五对”

  作者:兴化市沙沟镇农业服务中心水产站 李维居   近年来,水产养殖户感觉到鱼病越来越难治疗,许多症状明显,药物选择也正确的疾病,药物使用后,效果却不明显。探究其因,原来是在药物选择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科学的做法,在此,提出鱼病治疗药物使用中的“五对”。   一、对症   鱼病检查时会观察到许多症状,诊断者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主要致病因素,减少误诊的机率。   二、对药   药物选择很关键,有条件的最好通过药敏试验,选择使用致病菌最敏感的药物,这样治疗的针对性才更强。   三、对质   目前鱼药市场上的药品质量良莠不齐,许多不规范的厂家、药品充斥其中,如果一旦选择了劣质药品,那肯定会影响治疗效果,建议选择正规知名厂家产品。   四、对量   药物需要在鱼体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才能有效杀灭病原体,内服药量应该按照鱼体重确定用量,但是生产中,养殖户在鱼发病后往往会减少投喂量,而许多养殖户是按投喂量决定添加药物量,结果是药物使用量不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减料不减药”,早、晚各投喂药饵一次。   五、对口   鱼病发生后,无法将病鱼和健康的鱼区分开来,药物使用的目的是让病鱼能够吃到药饵,为了保证病鱼能够吃到药饵,可以采取先喂正常饲料,给抢食能力强的健康鱼先吃,20分钟后再投喂药料,尽可能让病鱼多摄入药饵。









































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白斑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tianfustone.com/lyzf/1467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